【专稿】安顺日报3月25日副刊

2025-03-25 15:15:34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理论宣讲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理论 版继续以“1名专家学者+1名先进典型”的“理论宣传二人讲”方式,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 理论的普及性和吸引力,提升理论宣讲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编者按


抓党建引领 促乡村振兴 带群众致富

□卢德艳 褚代洋

甲:大家好,我是来自普定县定南街道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卢德艳,是理论宣讲员。

乙:大家好,我是来自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村支书褚代洋,是实践宣讲员。今天,将同大家一起感受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甲: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其中,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乙: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产业要兴旺、乡风要文明、村容要整洁、生态要优美,这些都需要基层组织发挥带头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靛山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效和基层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为我们抓好改革赋能乡村振兴指明奋斗方向。乡村振兴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样宏伟的民生工程,要找准关键发力,才能落地见效。

首先,要抓好一个关键处——强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为我们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更是服务“三农”、造福群众的“一线作战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就是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乙:没错,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近年来,我们把村里的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发展入党,壮大了党支部队伍,提升了党支部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成立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等几支队伍来协助党支部抓好工作。

甲:乡村振兴有了党建引领,就像火车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火车头,才能确保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

其次,要用好一帮关键人——加强队伍建设。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本质上是抓“人”的工作,肩负的也是服务“人”的使命。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强化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常态化选派干部等到乡村挂职锻炼,全面优化提升村两委干部和村级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打好“感情牌”和“政策牌”,吸纳优秀大学生、企业家、致富能手等返乡创业,凝聚乡村振兴的智慧力量。严把政治标准,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注重从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优化农村党员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在这方面,我们靛山有不少好的做法,让我们一起跟随褚支书来感受感受。

乙:干工作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干部人才队伍。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上,我们的队伍是这样打造的:一是把大学毕业生纳入村干部队伍、让他们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二是给致富带头人创造机会,让他们安心在本村发展事业;三是把乡贤寨老凝聚起来,让他们在村里体现价值。

甲:第三,要抓好一个关键事——强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发展壮大村级产业指明了方向。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种下“摇钱树”、养好“生蛋鸡”,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长效性。这就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等引擎作用,激发本土企业家、优秀经营型人才的示范效应,通过争政策、跑项目、筹资金、优产业等打好“组合拳”,向上争取一批、向外招引一批、内部挖掘一批、特色整合一批收益好、能外溢、立得住、有市场的产业,不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乙:我们在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是这样做的:通过向上级部门协调,给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农药、粮食高于市场价回收的方式,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让农户感受到“农业有干头、农民有甜头、农村有盼头”。

甲:第四,要注重一个关键点——强基层治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积聚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合力,为乡村振兴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我们把抓党建促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重点任务,推动党建工作融入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全过程、全环节,创新方式、找准切口、精准发力,教育引导广大乡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团结一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乙:在抓乡村治理方面,我们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宗旨是:遇事大家议,好坏大家判,有事大家干。我们在修建村内连户路时,由村委提供原材料并运输到指定地点,各标段由共产党员和乡贤带队组织实施,形成了“比速度、比质量、比组织”的氛围,形成了“抓晴天、抢阴天、毛风细雨当好天、深更半夜当白天、干干干、抓紧干、修好道路比比看”的场面。

合:“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系统的工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实际、抓住关键、科学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作者工作单位分别为:安顺市普定县定南街道办、安顺市普定县穿洞街道办)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脱贫 

让群众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张茜茜 黎小兵

甲:各位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张茜茜,主要讲理论。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我的搭档一起,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搬出大山、奋斗不止”这一主题,和大家进行探讨和分享。

乙:大家好,我是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谐美社区的党总支书记黎小兵。今天,非常荣幸能以一名实践讲述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景宁小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发生在这些“新市民”身边的点滴。

甲:小兵支书给咱们搬迁群众这个“新市民”身份定位我觉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和大家一同回顾一下这些“新市民”是如何产生的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贫困程度很深、脱贫难度极大的这个群体,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党中央决定“十三五”期间持续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确保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我们景宁小区也应运而生。

乙:景宁小区是镇宁自治县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搬迁建档立卡户1143户4899人,居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6%以上。这些人里,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因为国家的好政策,让他们有了离开大山的机会,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李祖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李祖听一家六口,原本住在革利乡窝寨村,父亲是残疾人,姐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为减轻家庭负担,李祖听曾一度想辍学打工。2018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景宁小区,住进了12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爸爸在自家楼下的卫生院就可以做康复理疗,李祖听及弟弟妹妹获得“雨露计划”就学补助和生活费补贴,实现了大学梦。大学毕业后,李祖听回到了社区,成为了一名社区干部,用实际行动感恩党、感恩政府、回馈社会。

甲:听了小兵支书对李祖听的介绍,让我十分感慨,挪穷窝,换新貌,李祖听的人生转折,正是咱们景宁小区搬迁户们一步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缩影和最好见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我们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瞄准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推动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在这方面,咱们小区应该也有自己的好做法好经验吧。

乙:是的,我们小区有劳动力家庭1106户2538人,通过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及推荐就业,目前已就业1106户2430人,就业率达95.7%。小区引进25家就业扶贫车间,涉及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雕像艺术等,车间年均产值百万元,带动搬迁群众就业300余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

小区搬迁户赵有书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赵有书工作的新桢颖饰品有限公司,是小区引进的扶贫车间之一,她因勤劳能干,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超过四千元。家就在公司楼上,照看孩子和上班两不误。在饰品公司车间,像赵有书一样“楼上带孩子、楼下赚票子”的妇女就有30多人。

甲:易地扶贫搬迁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一切离不开群众们的努力奋斗,更多的还是得益于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我们党作出的具有强烈前瞻性的战略部署。

乙: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罗应德老人的故事吧。罗应德一家12口人,从扁担山镇三甲村搬迁到景宁小区,政府给他们家分了3套房,罗应德说:“搬迁到景宁小区,解决了我家的住房困难,儿媳妇在小区楼下扶贫车间有班上,儿子的务工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孙子过了马路有学上,身体有什么不适可以到楼下的卫生院就医,生活越来越好了,共产党就是为咱老百姓谋幸福的贴心人呐!今后我将发挥好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身行动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谈到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关心关注的问题,罗应德也如数家珍:“你看!全会提到,‘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不就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嘛,也是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好政策。”

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当好发展的“干将”、改革的“闯将”、攻坚的“猛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力量。

乙:有一首歌叫《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辛勤的工作中,幸福在晶莹的汗水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征程上,我们的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征程。搬出大山,奋斗不止,眼里有光,不惧路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实际行动贯彻好党中央的每一项决策部署,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赓续奋斗!

(作者单位: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办)

解码屯堡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蒋平平 刘思敏

甲:各位同志们,大家好!我是安顺市西秀区屯堡研究会的蒋平平,是今天的理论宣讲员。

乙:大家好,我是屯堡小嬢嬢刘思敏,是今天的实践宣讲员。

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乙:近几年,“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特别是《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更是在全球游戏行业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体现出文化自信自强正以一种不可逆的姿态进入现实。

甲: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信,省委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把屯堡文化研究推广作为其中一项重大工程,要求我们“深入做好屯堡文化研究,讲好屯堡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屯堡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乙:我们打造了《思敏在明朝》屯堡小嬢嬢的IP形象,通过屯堡小嬢嬢的所见所闻,带着大家沉浸式体验,慢慢揭开有着600多年历史沉淀的屯堡文化面纱。下面,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共同来解码屯堡文化的时代价值。

甲:首先,屯堡文化体现了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父子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北边重修长城,一件是在南边建贵州、设屯堡。屯堡在历史上具有与长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界有“北长城、南屯堡”的说法。从征南的“封疆大吏”到“铸剑为犁”的山野农夫,屯堡人义不容辞肩负起屯田戍边的使命,在背井离乡的600年间,续写着名垂青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乙:三十万大军成功平定了梁王,本应衣锦还乡、加官晋爵,可一纸命令让他们留在了这个陌生的地方。这既是挑战,更是责任。他们没有任何怨言,把使命融入每一个屯田戍边的平凡日子。我时常在想他们不想家吗?当然想!“遥看南京应天府,抵昂抚门泪汪汪”,这是很多老辈人的真实写照。一身凤阳汉装600年都没有脱下,因为有朝一日若是能回去,能让亲人认出,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还有地戏,为了不使武艺荒废,他们通过地戏的形式演绎忠臣良将的故事,把这样的尚武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始终把国家放在首位,当初的承诺他们足足用了三十代人去践行。这就是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甲:其次,屯堡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守望相亲。征南大军的到来让这块曾经封闭的土地焕发了生机。他们与当地百姓共同劳作、共同生活,分享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树立起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理念,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民族间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包容、友善的品质,为民族团结树立了典范,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相互依存的精神内涵。

乙:随后大批农民、商贾、工匠迁至安顺,与当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农业、文化、工艺等方面形成了深度融合。我体会最深的首先是文化教育,在屯堡人到来之前,这里的人很少读书,随着屯堡人的到来,江南的先进文化浸润着这片土地,起到了开智的作用。在洪武二十七年设置了普定卫学,是安顺府文庙的前身,开始推广普及教育。旧州走出了第一个进士周之冕,黄桂鉴、姚大荣两名进士及贵州第一位状元赵以炯皆出其门下。另一个融合是美食。安顺的美食之所以能闻名省内外,屯堡的融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淮独有的烹饪技艺结合山野食材,形成了鲜香可口的安顺菜,比如安顺甜饭、腊肉血豆腐。屯堡与安顺在空间、时间、民俗和社会上实现四位一体的有效融合。

‌甲:最后,屯堡文化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根脉。《贵州通志》《安顺府志》《黔记》皆言“安顺府人‘其俗勤俭,尚儒重信’”。他们一直传承尊崇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始终秉承着忠义守信,忠孝报国,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恪守诚信是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地戏中演绎的忠臣贤良,不仅是对武艺的传承,更是对忠诚、正义等儒家品德的宣扬。“抬汪公”活动所蕴含的重义守信精神,也是儒家思想在民俗中的深刻体现。在家庭中,长辈们言传身教,教育子孙要勤奋读书、诚实做人、报效国家。这种儒家思想的传承,为屯堡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乙:我们在《思敏在明朝》录了一期吉昌屯“抬汪公”的视频。视频发布后,在微信朋友圈有两千多次的转发量。汪公是隋朝末年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是江南百姓心中的大英雄。屯堡人从江南来到安顺也把这位大英雄带到了这里,每年正月十八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汪公的感激和怀念从未间断,这种重义守信的精神正是儒家思想的宝贵传承。安徽的老乡说“没想到抬汪公活动在贵州这么隆重”,浙江的老乡说“我们徽州的,很好,保存下来了”。这种坚守和传承,实在令人动容和震撼。

甲:屯堡文化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文化的瑰宝,贵州因屯堡而建省,安顺因屯堡而建市。过去它是守护西南边陲的战斗堡垒,今天它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的精神家园。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宣讲让大家知道在贵州大山里还有这样一群人活态保留着最传统的汉族文化,这样一群人默默地坚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有这样一群人历经600年沧桑岁月依然践行着最初的家国承诺!

我们的宣讲到此结束,谢谢!

(作者工作单位分别为: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秀分校、西秀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宋爽 二审:徐昕 三审: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