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省”破局,贵州进击!

2025-03-26 19:32:28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QQ20250326-172133.png


  当国内各省市文旅局长们集体患上“流量焦虑症”,当城市营销沦为无人机灯光秀的军备竞赛,中国疆域西南角的一场“土味狂欢”,却在彻底解构所有既定规则。

  且看榕江的村超球员踩着水田里的泥巴冲刺,台盘村的篮球架旁堆满助威的稻谷麻袋,黔东南的侗族大歌与足球解说声在夜空中交织......

  这并不是文旅策划大师的精细剧本,而是 17.6 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土地上,4217万贵州人自导自演的文旅“现代式突围”。

  数据,可以揭开魔幻现实的一角。

  2024 年,“村超”全网浏览量超 850 亿次,榕江借此接待游客 870.42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00.98 亿元。“村 BA ”同样热度不减, 1 至 11 月台江县接待游客 363.9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42.21 亿元,同比均有显著增长。

  而黔东南“村T台”的民族时装秀,吸引多地及 22 个国家相关人士,带动非遗集市等 615 家商户入驻,吸纳游客 40 余万人次。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些现象级事件背后,政府的预算投入不足同类文旅项目的1/10。

  当“文旅+”沦为全国城市高呼的标配口号,贵州却撕开了产业升级的另一种可能——这里没有元宇宙沉浸体验,不存在顶级流量明星站台,却让亿万网友在苗家酸汤蒸腾的烟火热气中,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解码贵州模式

文旅突围的三重底层逻辑

  1、新联盟:自组织的文旅民主化实验

  在台盘村篮球场,由村民选举产生的赛事组委会,掌握着从赛程制定到奖金分配的绝对话语权。这个由小学教师、养殖户、非遗传承人组成的自治机构,创造了场均观众1.5万的观赛奇迹。

  其深层密码在于激活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通过家族网络、村寨联盟、民族节庆构建起信任体系,让文旅活动,成为了社群关系的放大器。

  当浙江某市花费千万打造电竞赛事时,贵州村民用30元/人的众筹经费,就撑起了全国性的高热度“赛事IP”。

  2、新文化:非遗资产的现代性突围

  在村超中场秀,侗族姑娘将价值百万的银饰穿戴整齐后纵身跃入泥塘抓鱼,这种充满张力的文化展演,本质是完成了对传统非遗的“符号转译”。

  贵州文旅聪明之处在于:拒绝将民族文化标本化,而是通过体育竞技、街头艺术、短视频挑战等载体,让侗族大歌成为赛事背景音,苗绣化作拉拉队队服图腾,斗牛文化转型为足球解说梗。

640.jpeg


  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智慧,使民族文化资产实现从观赏价值到参与价值的质变。

  3、新场景:去中心化的文旅空间生产

  遵义乌江寨的吊脚楼里藏着精酿酒吧,西江千户苗寨的芦笙场变身街舞擂台,这种看似违和的场景拼贴,实则暗藏文旅空间生产的革命逻辑。

  贵州打破了“景区-配套”的二元结构,通过"主客共享生活场"的营造,让菜市场成为游客打卡点,村口小卖部升级为文创集合店。

  当其他城市文旅还在追求沉浸式剧场的高科技投入时,贵州用真实的生活剧场证明:最好的文旅场景,就是生活本身。

后流量时代的文旅哲学

贵州带来的三大“重构”

  1、主客关系的重构:从服务与被服务到共同创造

  在榕江村超现场,75岁的侗族奶奶杨换弟用方言解说足球的短视频,获赞超过了200万次。

  这种未经设计的“野生魅力”,揭示了文旅产业的根本性转变:游客不再是文化消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内容生产的“共创者”。

  贵州经验证明,当文旅场域存在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时,村民的日常劳作、孩童的嬉戏打闹、甚至家畜的偶然闯入,都能转化为极具传播力的文旅素材。

  2、文旅正义的重构:利益分配机制的底层设计

  安顺屯堡地戏表演队独创的“积分制薪酬体系”,将游客互动时长、文化传播效果等指标,创新性的量化为村民收入参数。

  这种去资本化的分配机制,确保了文旅红利直达文化“持有者”。

640 (1).jpeg


  对比某古城景区商户因租金暴涨集体退出的案例,贵州用事实说明:文旅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当原住民成为最大受益主体时,文化传承才能获得持续内生动力。

  3、媒介素养的重构:数字游牧时代的传播升维

  在六盘水海嘎村,彝族乐队“海嘎少年”通过抖音直播村BA赛事,带动全村95%农户开通短视频账号。

  这种自下而上的媒介觉醒,形成了“人人都是文旅宣传大使”的传播矩阵。

  贵州村民深谙流量密码:他们用无人机航拍斗牛赛事,用AI工具制作双语宣传片,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动线。

  当专业团队还在策划网红打卡点时,村民早已用数字工具,将生活场景转化为传播爆点。


中国式文旅现代化背后

五点“贵州思考”

  思考1、谁来主导?

  当全国文旅局长们集体“披挂上阵”争夺流量时,贵州却将镜头对准了榕江村超解说席上穿戴着60斤银饰的侗族大娘。

  这场看似偶然的传播革命,实则暗含着文旅产业权力结构根本性转移——在传统文旅开发模式中,文化持有者往往被异化为“表演工具人”,而在贵州的实践里,村民不仅是文化展演的参与者,更是规则制定者、利益分配者、传播主导者。

  台盘“村BA联赛”的赛事章程由村民代表大会七易其稿,丹寨蜡染合作社的设计决策权掌握在绣娘手中,这种“去精英化”的文旅民主化进程,正在解构文旅领域的专业主义霸权。

640 (2).jpeg


  对比某江南古镇将原住民整体迁出打造“纯净版水乡”案例,贵州模式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文旅开发变成资本与权力合谋,那些被精心编排的“文化展演”,终将成为失去生命力的提线木偶。

  这种制度突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于:中国城市需要建立“文化主权归还机制”,通过立法保障原住民对在地文化的解释权、开发权、收益权,让文旅产业从“他者凝视”转向“主体言说”。

  思考2、‌如何改造?

  在西南某著名古镇,政府投入上亿元打造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因过度灯光污染频遭游客诟病;而贵州肇兴侗寨坚持“火塘不灭”的传统,反而造就了全国首个“黑暗星空保护区”。

  这两个案例折射出文旅场景营造的深层悖论:越是追求极致化的场景设计,越可能扼杀场所精神的内在生命力。

  贵州的智慧在于,它没有将“原真性”简单等同于“原封不动”,而是创造了“动态保鲜”的第三条道路——在雷公山苗寨,百年吊脚楼内部改造为现代民宿时,必须保留火塘位置和祖灵祭祀空间;在镇远古城,新入驻的咖啡馆,被强制要求使用本地竹编工艺制作招牌。

  这种“有限更新”原则的背后,是对文旅场景本质的清醒认知。游客追寻的不是博物馆里的文化标本,而是活态传承的生活剧场。

  当长三角某城市将整条历史街区商铺统一更换仿古招牌时,贵州荔波的菜市场,却因摊主们自发的创意陈列,成为了当地网红打卡点。

  文旅场景营造的启示正在于此——管理者需要克制“上帝视角”的改造冲动,学会在秩序与野性之间保持张力,让原真性从物理空间渗透至情感体验维度。

  ‌思考3:怎样借力?

  六盘水海嘎小学的摇滚乐队,用手机直播带火了整个村庄,黔西南绣娘通过AI设计工具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潮牌图案,这些看似魔幻的现实,标志着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权力格局。

  当一线城市文旅部门还在为“如何做出爆款短视频”焦虑时,贵州村民已自发形成“数字游牧部落”——72岁的苗歌传承人,开设抖音账号记录采药日常,村超小贩用数据分析观众消费偏好,侗族少女通过VR直播带网友“云参与”踩歌堂。

640 (3).jpeg


  这种全民级的媒介素养爆发,本质上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数字平权运动。

  对比中东部某旅游大省,重金聘请MCN机构却收效甚微的困境,贵州经验揭示出一个关键命题:在算法统治的流量战场,机构化生产的精致内容正在失去竞争力,而带有泥土气息的“素人创作”,反而更具传播穿透力。

  这要求城市管理者重新理解“智慧文旅”的内涵——与其追逐酷炫的AR导览系统,不如培育全民数字生产力;与其打造封闭的文旅元宇宙,不如赋能每个普通人成为城市IP的分布式节点。

  当文旅传播从政府主导的“集团军作战”,转向群众自发的“人民战争”,才能真正释放数字时代的传播势能。

  ‌思考4:怎样分钱?

  安顺屯堡的“地戏积分制”将文化展演质量与村民分红直接挂钩,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合作社”实现户户持股,这些创新实践,直指文旅产业最敏感的神经——利益分配。

  在传统开发模式中,文旅收益往往被外来资本、地产集团、运营公司层层截流,而贵州构建的“三级收益闭环”(文化传承者保底收益、社区发展基金、文旅创新激励金)则试图破解这一困局。

  数据显示,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收入中,直达农户的比例从2018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67%,这种分配结构的改变,使得文化保护从“政府要求”变成了“群众刚需”。

  反观某西北古城因商铺租金暴涨,引发的商户集体撤离事件,则暴露出传统文旅开发模式的内在缺陷。

  贵州实践的启示价值在于,它用制度创新将“利益共同体”从口号变为可量化的机制:通过设立文旅收益集体谈判制度、建立原住民技能溢价评估体系、创新文化知识产权共享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产业价值链中找到位置。

  这种分配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正义,更激活了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当90后苗家女孩发现刺绣收入超过外出打工时,非遗保护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思考5:如何交融?

  在“中国天眼”科普基地,布依族讲解员用“星团”概念,重新诠释苗族百鸟衣的图腾密码;法国设计师在丹寨创作的蜡染作品,灵感来自水书文字与量子力学的对话。

  这些看似跨界的文化实验,实则揭示了文旅现代化的终极命题——如何让地域文化获得全球表达力。

  贵州没有陷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浪漫化想象,而是通过“文化转译体系”的构建,完成地方性知识的现代化升维:侗族大歌被编码为AI训练数据集,屯堡地戏开发出元宇宙版本,苗族古歌与电子音乐碰撞出赛博民歌。

640 (4).jpeg


  这种“超限战”式的文化突围,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中国城市提供了全新思路。

  当某历史文化名城还在纠结“汉服体验街该用哪个朝代的形制”时,贵州早已将苗族银饰送进巴黎时装周,用海龙屯土司遗址解读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

  文旅全球化的正确路径或许应该是:以在地文化为根,以现代性为枝,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果。

  就像梵净山蘑菇石在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中,既保持着独特的层理结构,又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

重返文旅的本质

  当城市营销陷入内卷化竞争,贵州用最质朴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文旅的终极魅力,并不在于精心编排的剧本,而在于那些未被规训的生活本真;不在于资本堆砌的豪华设施,而在于每个普通人被激发的文化自信。

  从村超赛场的苗家姑娘到抖音直播的侗族少年,从酸汤鱼火锅升腾的热气到芦笙舞踏起的尘土,贵州正在书写一部关于文旅民主化、文化主体性、产业正义性的启示录。

  这或许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旅最珍贵的样本价值——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旅革命,永远发生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陈亮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