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安顺,茶树吐绿,一片片嫩芽好似翅膀,承载着致富的希望。
在位于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小寨关村的板当生态茶园,一垄垄苍翠茁壮的茶树抽出新绿,在轻风下散发出清幽茶香,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双手翻飞,熟练地摘下嫩芽。
村民采摘茶青
这是板当生态茶园迎来第一年大规模采摘季。谁能想到,在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荒坡。
近年来,板当镇围绕紫云自治县“三种三养”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产业,将位于小寨关村、硐口村周边的3000亩荒山坡打造成绿色茶园,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更鼓了。
昔日撂荒地 产业发展难
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在前些年,少数农村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山地、坡地被撂荒。
4年前,这样的事在板当镇小寨关村也曾有发生。小寨关村位于板当镇东北面,四面环山,受地形影响,规模化农业发展受限。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部分开垦大一点的山坡地,慢慢成为了撂荒地。
荒山变茶园
老支书于兴国在山里面做了一辈子农民,对土地有感情,面对村中撂荒的土地,他感叹道:“早些年大家吃不饱饭,村民‘惜地如金’,沟沟坎坎、山上山下都种上了庄稼,可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山上的土地撂荒了。”
看着撂荒的土地,村民感到痛心。在小寨关村,村干部们也曾努力带领村民探索过产业发展路径。
在脱贫攻坚期间,作为当时的村支书,于兴国带着村民在部分荒坡地上种植金银花,却因经营不善导致失败,后来又引进项目种植油茶,但由于管理水平较低,成活率低,时间一久,野草盖过了油茶树,远远一看,与“荒坡地”没什么两样。
种植茶叶 撂荒地披绿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基础,也是重点。
于是,如何有效利用撂荒的坡地,实现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板当镇党政班子的头等大事。
2021年底,在紫云自治县“三种三养”产业发展思路指导下,由板当镇政府组织的产业发展专班、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农业专家来到了村里,2021年第二批财政衔接资金“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巩固提升茶产业发展项目也落地小寨关村。
茶山上,茶农遍布山间采茶。
通过对荒山坡上土壤、气候条件的分析,板当镇最终决定在坡地发展茶叶种植,品种选择“黔茶1号”,并吸取前几次产业探索失败的经验教训,由板当镇平台公司引进项目实行统一种植与管理,由省农科院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种植技术与管护水平。
确定产业品种后,流转撂荒的坡地却并不顺利。“通过一笔一笔算经济账,衡量种茶成本、土地租金和采茶收益,大部分农户愿意流转土地,有少数农户却选择拒绝。”板当镇副镇长于红卫介绍。
拒绝的理由源于之前金银花、油茶产业的失败。“村民本以为能靠金银花增收致富,但因为不了解市场,盲目种植,结果砸在手里,挫伤了积极性。”于红卫说。
少数村民害怕种茶再度失败而不支持土地流转,板当镇党委班子成员与村干部多次入户走访,面对面“扒拉手指算账本”,才成功劝说村民同意流转。
藩篱一破天地宽。在打通产业项目和土地两个环节后,2021年12月,在干群共同努力下,通过土地平整、茶叶种植一系列作业,让撂荒多年的3000亩山坡地披上“绿装”,重现生机,蝶变为村民增收的“绿色茶园”。
茶兴富民 推动乡村振兴
“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种上茶叶后,现在山变绿了,我们群众的日子也好了。”小寨关村现任村支书周勇看着满山的茶园感叹道。
四时轮转,寒暑交替。如今,站在山顶远眺,目之所及,皆是成片翠绿茶树,曾经的满目荒芜被绿意盎然取代。田埂边,停满了村民三轮车与电瓶车,村民穿行茶林间,轻轻摘下一枚枚嫩绿的新芽。
茶青过称
“在山上采茶,按斤计酬,一天能挣近120元,目前已经采了3天。”小寨关村村民马林告诉记者,除了春茶采摘,其它季节茶叶管护也在茶园干活,村里发展茶叶产业后,增加了收入来源。
中午时分,板当镇翠河村村民于小信骑着电瓶车将一早采摘的两斤茶青送来过称,她说:“现在守着茶山,春天可以采茶青卖钱,等到除草、施肥、剪枝的时候,又可以来茶园务工,在家门口就有班上。”于小信笑着拂去脸上的汗珠。
“农户在山上采茶,按照40元每斤计算报酬,每人一天至少可采3斤以上。”茶园负责人汪崇思介绍,自3月22日开园以来,茶山上每天有五六百人采摘春茶,最多的时候上千人,一天要向村民发放4至5万元的工资。
除了农民劳务收入,还有茶叶带来的直接产业收入。
山上采茶,山下制茶。在山脚的茶叶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摊晾、杀青、炒制、揉捻、烘干等工序,茶香四溢。
茶叶加工车间
为保证茶叶加工口感与品质,板当镇特意从遵义请来经验丰富的制茶师把控制茶全程。“目前,工厂每天可以加工1000多斤茶青,进入采茶高峰期,量会更大。”制茶师朱克昌说。
“加工的茶产品,我们计划与县里的农业平台公司合作,按照紫云茶叶的统一标准制作、包装与市场销售。”汪崇思说,今年茶园第一年大规模采摘,预计产值达300万元。
一片小叶子,撬动大产业。
茶产业已成为板当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目前,全镇种植茶叶已达8000余亩,覆盖小寨关村、丙贡村、硐口村多个村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第一位的。板当镇将在现有茶山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产品优势,进一步擦亮‘紫云春茶’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名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紫云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板当镇党委书记匡永豪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