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冈县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高效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保障,推动肉牛养殖从“小、散、乱”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如今,我县不仅养牛养得好,还把肉牛产业向现代化产品精深加工方向转变,拓展了产业链。通过一头牛让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牵”出一条富民强县的产业链。
记者走进绥阳镇金桥梁大牲畜交易市场内看到,运牛车来往频繁,卖牛的村民,买牛的客商络绎不绝;健壮肉牛毛色光亮,体态匀称,卖家们面带笑容,热情地向买家介绍牛的品种和优势,而买家们则仔细观察牛的品相,与卖家讨价还价。
绥阳镇肉牛养殖户秦国材说:“我今天拉了6头牛过来,卖了五万八千多元。今天的行情还是比较可以。交易市场离我们家近,买卖都很方便。”
客商曾猛说:“今天来买了几十头牛,这里牛的质量非常好,正宗土牛,金膘牛(黄膘牛),还是好选,适合我们。我们一般每个牛市都还是要买四、五十头。”
据了解,每月逢农历一和六日赶牛市,旺季时一天可以成交2000余头,年成交量超过10万头,年交易额超12亿元。牛市的繁荣,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商机。绥阳镇大石村村民康树波就是瞅准了这个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起肉牛养殖。
凤冈县康乾养殖场负责人康树波说:“目前我们养殖场有50多头牛。正月卖了20来头,收入22万余元。我们离交易市场近,买卖方便。目前牛价逐渐回升,我计划在5月份补栏20来头,我对养牛还是有信心的。”
据了解,仅绥阳镇就有110个养牛大户,57家肉牛养殖家庭农场,全镇肉牛饲养量超12000头,年出栏9000多头,一个个养殖场拔地而起,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如今,在凤冈,肉牛产业不再局限于养殖和交易,而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加工转型发展道路。位于彰教工业园区的肉牛屠宰加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旁紧张有序地工作,剔骨、粗分完成后,再按不同部位将牛肉精准分割成牛腱、牛肝、牛骨、毛肚、肩肉、牛胸腩等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需求。
安格斯(遵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刚说:“我们每天的宰牛量,从1月份10头至20头,现在变成了30头至50头。每天能够生产屠宰加工热鲜牛肉、排酸牛肉10多吨到20吨。主要向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发货。”
加工业是实现“头尾呼应”的关键环节。为提高“凤冈牛肉”产业“身价”,凤冈县引进大连安格斯农牧科技公司、贵州萌宠生物科技公司、贵州康博营养科技公司落地凤冈,这些公司相继开发出牛肉干、卤制品、泡制品、预制品、休闲食品、牛肉包子等产品和牛排、牛肉串、牛肉卷、牛肉丸等半成品,通过宠物零食等系列产品开发,把牛血、牛肺、牛肠等变废为宝。
凤冈县肉牛产业工作发展专班负责人李刚说:“一头活牛,最多能卖2万元左右。经过深加工,可以实现产值翻番,效益翻番。事实证明肉牛产业,必须经过二产推三产带一产的思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牛的全身都是宝,牛粪可以变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凤冈县群丰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肥厂占地10000多平米,拥有两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每年可生产高品质有机肥1.5万余吨,既可以解决牛粪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帮助养殖户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凤冈县群丰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肥厂厂长杜富军说:“我们有机肥厂可以处理牛粪达到15000吨。我们运到厂里面之后,经过高温、腐蚀、发酵做成成品有机肥,用于周边的水稻、烟草、果蔬等各种农作物种植。”
目前,凤冈县肉牛养殖量12.19万头,依托“从养牛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北京、昆明、上海、贵阳等地开设凤冈牛肉体验店16家、鲜肉销售店87家,在县内外开设牛肉三产类服务企业502家,牛肉产品成功进入村BA、村超等大型赛事销售市场。
凤冈县肉牛产业工作发展专班负责人李刚说:“我们将在产业的延伸上下功夫,从卖活牛到卖肉、到卖产品的转变。做实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肉牛全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