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关岭自治县在该县宣传文化中心举办第三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大赛,各地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拿着芦笙齐聚关岭,在“五一”长假期间,用曲曲妙乐笙音展示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当日,本次芦笙大赛在一曲芦笙演奏和舞蹈《兵临关索》《相遇苗乡》的精彩暖场中拉开了序幕。随后,一名名参赛选手接连登台,有一人独奏,有多人共鸣,还有笙舞同演,悠扬动听的笙歌配上矫健的英姿、灵动的舞步,形式多样的演绎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戏,鼓掌声、加油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或拍摄精彩瞬间,或直播分享快乐,现场氛围自在且热烈。
“今天我带着芦笙社团的学生们来到关岭自治县参加此次大赛,除了让他们通过参赛增长见识,得到锻炼之外,还希望他们感受大赛氛围,结识各地热爱芦笙的朋友,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芦笙,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参赛选手王元虎说。
据了解,该县第三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大赛以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相结合,芦笙乐舞以民族音乐元素和芦笙舞蹈元素为主,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和民族性;大赛分为民间传统芦笙乐舞展演专项和改良芦笙乐舞展演专项两个类别,来自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的56支队伍将在两天时间里角逐出两个组别的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各3名。
此外,在此次大赛开幕式上,该县还对辖区3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餐饮店、15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餐饮店和13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岭特色食品授牌,为7名文旅推荐官颁发聘书。
关岭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丰富多样,举办芦笙大赛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持续打造关岭特色文化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展现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