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顺的山水之间,有一座始建于1351年的小镇——旧州镇。作为古代“安顺州”的治府所在地,屯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文脉绵长、底蕴深厚。如今,从校园里文化薪火相传,到乡村间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再到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旧州镇正以多元路径激活文化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文脉传承,让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清晨,旧州中学的操场上,跟随清脆明快的音乐,同学们手持道具,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改编有地戏元素的课间操,一招一式尽显非遗地戏的独特魅力。
地戏元素大课间
旧州中学校长刘昌富介绍,学校创新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编入25分钟大课间操,把传统地戏动作进行创编改良,使之与校园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感受家乡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体育教育的巧妙融合,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活力。
“通过学习地戏,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提高了身体素质。”高二学生胡宇晟兴奋地向记者分享道,自从加入地戏社团,他被这门古老艺术深深吸引,每次参与外出展演,他都为能传承非遗而自豪。
旧州中学获得的荣誉
孩子们从“看热闹”到“懂门道”,非遗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基因。
旧州中学地戏老师、安顺地戏区级非遗传承人叶守麟说:“学校将地戏引进校园,不仅融入大课间,还开设地戏社团,让学生从中汲取家国情怀、文化坚守等精神价值,让地方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旧州中学地戏社团
为了让本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近年来,旧州镇积极推动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各学校依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开设了地戏、书法、民歌、屯堡服饰等各类社团,依托社团开展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同时,还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讲述屯堡历史、民俗风情,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明实践,让文化在乡土焕发活力
文化传承不仅在于记忆留存,更在于融入生活、涵养乡风。旧州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将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与村民生活,让文化成为凝聚民心、引领风尚的精神力量。
“党员干部往前领,广大群众要跟紧。立身持家勤为本,孝老敬亲睦街邻。”……在旧州,一支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花灯队用旧州花灯的形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
旧州民俗活动
旧州花灯具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承载着当地民俗和乡愁。花灯队结合新时代政策重新填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宜居乡村、移风易俗、精神文明的内容宣传到各村寨。
旧州镇宣传委员、副镇长吴小珮介绍,近年来,旧州镇结合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屯堡文化建设要求,融入本土特色,将花灯与重点工作相结合,打造形成了多个文明实践项目品牌,如《旧州花灯换“灯芯”》《青春伴夕阳·朝夕共美好》等,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推动乡村治理、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此外,旧州镇整合现有镇文化站、公共广场、老年大学、古镇景点、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实现面向群众免费开放的文体活动阵地全覆盖。旧州镇把士村的农家书屋深受当地村民欢迎,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平说:“农家书屋成了村民学习家风、交流思想的地方,孩子们也能远离电子设备,享受阅读乐趣。”
旧州古镇一角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旧州镇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等方式,将文化传承与文明乡风培育深度融合。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同时,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旧州镇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开展树立文明乡风宣传活动
如今,旧州镇村道整洁、庭院雅致,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文旅融合,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漫步旧州古镇青石板路,能感受岁月沧桑和传统建筑魅力。古镇的每一处砖石、雕梁,都仿佛在诉说古老故事。
近年来,旧州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修缮古建筑、古遗址,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安顺州”牌坊、“万里封侯”牌坊、古朴民居、碧波戏楼等,每一处都承载着旧州镇的历史记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修缮后的碧波戏楼
非遗体验是旧州古镇的热门活动之一。非遗体验馆里,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蜡染技艺,感受蓝白相间的艺术魅力;屯雕体验馆中,精美的屯雕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展示着工匠的高超技艺;“花想容”旅拍店,屯堡服饰体验让年轻人争相打卡……
旧州非遗体验馆内,游客咨询古法造纸。
吴小珮告诉记者,旧州镇通过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引入社会力量和资金,增加蜡染体验馆、屯雕体验馆、非遗体验馆等具有非遗特色的优质旅游业态入驻古镇,打造出“旧食集·美食街”小吃体验中心、碧波戏楼品茶观戏等体验式新业态,并增设了多个网红打卡点,为群众提供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成为了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屯雕工作室里,木雕传承人鲍波给游客讲解木雕面具。
同时,旧州镇积极发掘饮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名片。抓好本土饮食书籍编撰,共整理出100余道特色菜品,并成功申报“黔菜之源”“中国鸡辣子之乡”等荣誉称号。此外,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潜力,牵头举办了“穿越大明 寻味旧州”、千人避暑旅居联谊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通过苗族跳花、千人地戏巡游、民族大联欢等活动内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旧州苗族跳花节活动 卢维 摄
多种业态彼此支撑、相互融合,不仅开拓出文旅消费的全新空间,形成了“白天逛古镇、夜晚宿民宿、全天体验非遗”的全时段消费链,更让游客在旧州古镇享受到全方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2024年,旧州古镇累计接待游客量达到192万人次,民宿入住率峰值达90%。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25万人次。
旧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金桥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旧州镇将继续深入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持续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以打造“世界很快 旧州很慢”旅游IP为工作抓手,整合基层公共服务文化阵地资源,持续提升地戏、花灯、山歌等屯堡特色民俗体验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助推旧州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