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深挖资源优势,将特色种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村民铺就增收致富路。
6月10日,宗地镇德昭村村支书姚福赢一大早就来到刺梨基地,指导农户进行管护工作。
三年前,德昭村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销售服务等全方位支持,带领村民开启刺梨种植新征程。
如今,漫山遍野的刺梨树硕果累累,让村民们喜笑颜开。
“去年我们实现了初产两万余斤,销售额近4万元。今年预计产量达10万斤,产值约20万元,后续还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姚福赢满怀信心地介绍道。
作为紫云花猪的原产地,宗地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紫云花猪作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皮厚、肉鲜、味美”闻名,深受消费者喜爱。2022年,该镇投入200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在打绕村建成400头现代能繁母猪养殖基地。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花猪产业链追溯体系,该镇完善地方标准,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全方位保障花猪种群质量与品质,并与紫云自治县农旅集团达成合作,通过“四个统一”模式,即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从生鲜猪肉到腊制品加工,从线下门店到电商平台,全力打造“紫云花猪”特色品牌。
“我们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保种育种的猪苗发放给合作社和农户分散养殖,再由企业统一回收销售,降低养殖风险,增强农户信心,实现增收。”宗地镇畜牧中心高级畜牧师梁忠华介绍道。
目前,宗地镇刺梨种植面积已达600余亩,年产量60万斤;紫云花猪存栏5863头;杨梅、八月瓜、生态鸡等特色种养殖业也在蓬勃发展。
“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帮扶、资金投入,推动特色种养殖业向精细化、规模化、特色化迈进,全力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宗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晓海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