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序更迭,万物并秀,“三夏”的号角在广袤田野嘹亮吹响。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这时节,是汗水滴落泥土的时节,更是希望与丰收紧密相连的节点。
从金海坝区轰鸣的农机,到穿梭田垄的新农人身影;从科研团队扎根沃土的探索,到无人机精准绘制的“营养地图”;从刺梨蓬中摇曳生姿的刺梨花,到5G智慧工厂的刺梨生产线……一幅幅科技赋能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贵定的青山秀水间徐徐展开。
三夏时节的沃土上,不仅仅是农作物的拔节生长,更是现代农业筋骨的重塑与升级。即日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开设【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栏目,持续关注贵定县以智慧农业为引擎,驱动传统耕作方式向精准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
盛夏七月,正值高粱出穗的关键期,走进贵定县昌明镇黄土村的500亩高粱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高粱绿浪翻涌,村民们弯腰在田间忙碌,除草、施肥一丝不苟。
当勤劳的身影穿梭在层层绿浪间,汗水滴落处孕育着秋日丰盈的希望,这片蓬勃生长的“绿色银行”,正悄然书写土地增收增效的新篇章。
置身于黄土村高粱种植基地,齐整挺拔的高粱苗沐浴着充沛的阳光,叶片舒展,长势喜人,务工群众陈光敏带着十余人正在除草,家门口的增收活计使得大家动作麻利而专注。
“在基地工作快三年了,管护高粱、栽种山桐子都做。”陈光敏抹了把汗,脸上是朴实的笑意,“一天一百块,就在家门口干活,老人孩子都能顾上,心里踏实!”
基地负责人、贵定县敏胜繁业农产品有限公司的侯杰穿行于绿意间,不时俯身查看长势,指导村民进行标准化管护。
“这里阳光好,无山遮挡;交通便利,离路近,农机进出、物料运输都省心。紧挨着河,就算天旱也能及时抽水灌溉。地块平整连片,最适合规模化种植。”侯杰选择黄土村自有其眼光,也是他对脚下土地的熟稔与信心。
黄土村高粱产业的兴起并非偶然。2024年,侯杰在黄土村、猛安村小规模试种高粱,当年即产出230吨,实现产值140万元。
“今年,我们把高粱种植版图拓展至500亩。”销路是农业产业的命脉,而侯杰对此胸有成竹:“高粱收完晒干、清理干净,直接整车送往贵州仁怀的酒厂。”
侯杰言语中透着笃定:“我们种出来的高粱品质过硬,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原料,根本不愁卖。”
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最强劲的引擎,小试牛刀获成功后也让产业扩面底气更足。如今,一条连接贵定沃土与仁怀酒香的稳定产业链已然成型,为规模扩张铺就了坦途。
据了解,在昌明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侯杰并未止步于单一作物种植。他积极探索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密钥”,创新推行“高粱+雪里蕻”轮作模式,解锁土地潜能。
“高粱秋收后,土地将播下雪里蕻种子,利用冬闲田生长,次年春天采收腌制,成品直供食品加工企业。”侯杰说。
“高粱+”轮作不仅仅让土地产出效益翻番,更巧妙地将传统“农闲”变身为增收“农忙”,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农民务工时长。“高粱+雪里蕻轮作,全年总收益预计能突破450万元。”侯杰表示。
据介绍,目前,这一高效模式正从“高粱+”向“生姜+”“蚕豆+”等多种轮作组合延伸,如同一把“金钥匙”,为昌明镇打造特色农业集群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从零星试种到连片发展,从单一高粱到智慧轮作,昌明镇的田野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黄土村绿油油的高粱地里,农民挥汗如雨的身影,既是当下增收的写照,更是解锁土地价值的生动实践。
当“高粱+”的轮作模式在更多田畴复制推广,昌明镇的农业产业正突破季节和作物的束缚,为乡村振兴生长出更多可能:一块地,多份收成;一条链,多方受益;一片田,无限生机。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