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盛夏的关岭自治县,山间绿树亭亭,林间瓜果累累,在多年造林增绿、治理石漠化的努力下,满山满坡的“生态绿”逐渐成为了大山的“常态色”,并相继催生出花椒、蜂糖李等既能“治石”,又能致富的生态产业。
新铺镇所产的优质蜂糖李
近段时间,该县新铺镇万亩优质蜂糖李迎来了今年的丰收季,片片枝繁叶茂的李子树上挂满了颗颗浑圆饱满的蜂糖李,当地果农遇着大晴天便要早起上山,采李入筐,分拣销售。
“我家的蜂糖李品质好、个头大的能卖20多元一斤,收购商直接开车到林地边采购,完全不愁销路。”当地果农刘天胜告诉记者,他种植了70多亩蜂糖李,今年预计采收3万斤,除去成本和损耗,一年下来纯利润在30万元左右。
新铺镇是关岭面积最大的乡镇,石漠化程度一度达到了47%,加上气候温度高、光照时间长,种植传统农作物往往事倍功半。
刚采摘的蜂糖李
2016年,新铺镇以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为契机,根据当地气候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等适宜蜂糖李生长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全镇范围内引导推广种植蜂糖李,通过修建上百口蓄水池、300多公里的产业机耕道,免费发放树苗、肥料和提供技术培训、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让农户能够安安心心发展产业。
如今的新铺镇,1.5万亩的李子树牢牢扎根在曾经贫瘠的石山上,成为了当地的“生态屏障”和“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我镇目前蜂糖李产业种植规模达1.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为1.3万亩,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6000万元以上。”新铺镇副镇长何英彪告诉记者,该镇将继续加大对蜂糖李产业的发展力度,在种管培训上下功夫,在提质增效上花心思,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建设,推动蜂糖李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当地果农正在挑选蜂糖李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全县种植花椒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已打造岗乌镇纳磨村花椒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花江镇坝山村高产下枝技术示范基地、百合街道红星村花椒采种示范基地3个千亩示范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上世纪90年代,关岭人便开始探索“石漠化治理+产业发展”模式,在原板贵地区(现今花江镇辖区)的石山石坡里“向山要地”种植花椒。经过30多年的辛劳耕耘和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培育出了穗茂粒多、香味持久、余味悠长的“板贵花椒”,并于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作为该县花江镇花椒产业的主要产区之一,坝山村花椒产业高产下枝技术示范基地面积已达4000亩,均为当地农户自种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上,站在远处眺望,成片的花椒树遍布于山间的“坡改梯”,郁郁葱葱,绿意翻腾。
该县花江镇坝山村所产的优质花椒
“今年雨水较多,花椒成熟时间延后了,预计要7月底才开始采收。”在该村花椒基地里,当地种植大户曾德春手持专用剪刀穿梭在花椒林间,一边查看花椒生长情况,一边及时修剪病弱枝丫,确保每棵花椒树都能充分吸收养分。
曾德春从2000年开始种植花椒,起初只有10来亩花椒试验地,随着当地政策扶持和花椒市场逐渐走俏,他通过农技专家到村教授和自己钻研学习科学种管技术,逐年扩大花椒产业规模,如今已发展至近80亩花椒林,每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并建起了花椒加工厂房,购买了筛选、烘干等一批生产设备。
昔日的石山石坡种满了花椒林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家里的花椒树大多已经老了,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我打算明年重新翻地、松土、垒坎,增加土地肥力后种植新树,并安装喷灌系统,同时还计划拿出部分土地打造野花椒嫁接新基地,采取野花椒麻味足、品质好、更耐旱的特点和下枝技术培育的花椒产量高的优势相结合,取长补短,提质增效。”曾德春说。
当地椒农曾德春正在管护花椒树
自2015年以来,该县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40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下降至27.88%,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石漠化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石山逐绿,生态向美,农民增收。关岭自治县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共建与共治并行、发展与保护并举,在石山石坡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治石”又致富,用实际行动绘就出盛夏里的万物葱茏与硕果累累。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