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公司逐渐成长为国内破碎分筛行业的佼佼者,产品畅销全国,如今,我们的设备正大规模出口海外,国际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攀升……”盛夏时节,阳光正好,贵州启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黔重工)的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间忙碌穿梭,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启黔重工董事长王大林自豪地说道。
启黔重工生产车间
2003年,王大林从贵州的一个小乡村入伍,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服役,2008年,王大林退伍回到家乡。五年的军旅生涯不仅让年仅23岁的他有优于常人的眼见、毅力和决心,更让他看到了不同于自己所在小县城的风景,感受到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于是,退役后王大林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毅然选择留在家乡,在乡亲的信任中成为镇宁宁西街道十一村的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十一村还是国家二类贫困村,担任十一村村支书期间,王大林深入走访,了解村情民意,细致分析村民面临的实际困难。
每逢雨天,村主干道的泥巴路便让过往行人和车辆深陷“泥人”“泥车”的窘境,严重困扰村民出行。王大林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他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并召集昔日的修路伙伴,开动挖掘机带动村民一点一点挖出了村里第一条水泥路。
道路畅通后,村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为此,王大林带领村民发展生猪养殖,种植蜂糖李和艳红桃,同时大力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王大林
在十一村,一提到王大林,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村民王胜华说:“他组织大家打通了毛路,修了水池,解决了村里的出行困难和缺水难题,为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大家都认可他。”
2012年,一次修路工作中,王大林第一次接触到了国外进口的用于修路工程的履带式移动破碎筛分站。这种机器广泛应用于矿山、水利、交通等行业,用来对岩石、矿物等进行机械性破碎作业。
“那时移动破碎机设备主要来自国外,国内能够生产制造的厂商很少,工程使用都是靠进口,价格高昂,设计也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需求。”一台售价700万元的高价进口破碎机深深刺痛了王大林。
工人正在组装设备
“必须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份不甘点燃了他心中的另一簇火种。
凭着一股韧劲,2018年,从生产线上的一个焊接点出发,一支五人团队在简陋条件下开启了破碎机设备的仿制之路。液压技术难题曾让研发停滞数月,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民间电机师傅仅用十分钟便破解了关键难点。王大林团队最终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设备。伴随着这一突破,同年,“贵州启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正如启黔重工车间上大写的标语“以匠心,至世界”,多年来,王大林坚持以此为标准。“再细微处也要尽善尽美。”在他的执拗打磨下,公司产品不断升级,以比进口机型更低的价格,70%的部件自主率,产品更加多样,服务更加优质强势突围,不仅跻身国内市场前三,更出口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俄罗斯市场几乎被我们占领,现在有一台设备即将发往德国。”从乡村带头人到行业先锋,王大林用事实宣告着一条自主发展的硬核“突围”之路。
创业成功并未让王大林把目光从家乡移开。“一人发展不算发展,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王大林说。
工人正在操作生产设备
走进启黔重工的车间,镇宁人的乡音此起彼伏。车间70多名员工,60多名来自镇宁本地,月工资大都达5000元以上。“这些年,镇宁的交通路网发展很快,地理位置也有优势,当地绝大多数人员都在外务工,把启黔的厂址选在镇宁,可以让当地居民不用外出务工,促进镇宁的经济发展,也算为家乡做一点小小的贡献。”王大林说。
他也没忘记村里的情况,2019年,积极捐款解决了村里没有路灯的问题,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在道路两旁点亮,村民们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他还持续捐赠红十字会、赞助体育赛事、慰问消防人员。
如今,王大林的目光再次投向低空经济的发展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于2023年成立镇宁启黔通航有限公司,建设低空飞训基地,开展飞行体验、空中摄影、飞机驾照培训等业务,并于今年6月开始运营,同时为本地群众提供低空飞行操作培训岗位,让“智造兴乡”的梦想在云端续写。
多年来,王大林始终将初心融入爱国情怀与故土情结中,将产业兴乡融入在镇宁的山水间,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交出了企业兴与家乡富的双重答卷。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