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西秀区轿子山镇大硐口村村委会内,暑期公益课堂正热闹开课。大学生志愿者们或俯身辅导学生作业,或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清脆的问答声交织,构成乡村暑期里的动人图景。
这处惠及40余名留守儿童的公益课堂,始于2023年暑假。“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安全照护成了难题。”村支书杨雨滴说,针对这一情况,村“两委”决定开设公益课堂,每逢周末及寒暑假上午9点至11点,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服务。经过2024年教室设施升级,如今的课堂已形成“周末村干部授课、暑期大学生志愿者轮值”的常态化模式,课程涵盖作业辅导、安全科普、文体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规模从最初4人发展到如今40余人。
“难题解开时,孩子们眼里的光让一切都值得。”来自轿子山镇跳蹬场社区的刘洪敏是武汉高校的大一学生,负责数学辅导,谈及志愿服务,她难掩自豪。四年级学生王荣喜则是课堂的“老学员”,从2023年公益课堂开设便来此上课。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作业写得快,还能和伙伴们做游戏,爷爷奶奶再也不用操心了。”
公益课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护航学生身心健康上,更体现在为家庭纾困、为乡村赋能。“以前假期孩子要么玩手机,要么乱跑,安全和学习两头愁。”家长文发德坦言,如今孩子作业效率高了,安全有保障,家长得以安心务工务农或做生意。
更深远的变化,则藏在乡风里。通过“小手拉大手”,孩子们把课堂上学到的文明理念带回家,村民卫生意识显著提升,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家长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村集体工作的支持度持续提高,干群关系愈发紧密。“从曾经的观望到现在的配合支持,小小的公益课堂正在‘撬’动乡风悄然转变。”杨雨滴说。“下一步,我们计划针对性增设声乐、舞蹈、手工等课程,依托农家书屋丰富活动形式,引入社会爱心力量增加课堂设备,并加强‘一对一’心理辅导。”杨雨滴表示,要让公益课堂不仅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更成为培育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