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经开区宋旗镇和兴村人头攒动,一场以“崇尚文明新风 推进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火热展开,村里的文艺表演队用表演唱出新风尚,将“文明祭祀”“从简办酒”“厚养薄葬”等理念传递给村民。
推进移风易俗活动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文化生活丰富的村庄,曾经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过去仅以传统农业为主。如今的变化,正是和兴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走进和兴村村委会,墙面上悬挂的十几个荣誉牌格外醒目。“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一块块奖牌,记录着和兴村的发展历程。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支有活力、有文化的人才队伍。而作为退役军人的骆海江,始终以“兵支书”的担当凝聚力量,带动全村34名退役军人投身村庄建设,连同4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干部,汇聚成干事创业的队伍,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骆海江和何孝友查看金刺梨生长情况
防止返贫,是和兴村巩固成果的头等要务。“为了防止返贫,我们村干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兴村党支部书记骆海江介绍道,他始终以“不落下一户一人”的攻坚姿态抓牢这项工作,带领村干部进行动态监测,完善帮扶机制,对边缘户和监测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还为全村9名脱贫户和监测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宣传惠农惠民政策,帮助申请补贴和低保等。目前,全村共有脱贫户27户103人,监测户1户1人。
70多岁的尚德芬是和兴村唯一的监测户,在儿子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因无劳动能力被纳入监测范围。“我们帮助她申请低保,还鼓励她养鸡并申报养殖产业奖补,看到她家还是露天厕所,就帮她申请2000元改厕资金,我自己再补贴1200元进行厕所改造,去年还给她买了个冰箱。”和兴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孝友说起尚德芬的情况时,话语中满是关切。尚德芬也感慨地说:“现在我一个人养些鸡鸭,加上国家的补贴,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村民熊敏家曾在2021年因残疾被纳入监测,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今年4月不再纳入监测范围。熊敏的女儿杨晓林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助学贷款,还曾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到金盾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上班,也曾当过村里的保洁员。如今,杨晓林已顺利毕业,拥有了稳定的工作,每月收入几千元,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走进和兴村的金刺梨种植基地,枝叶间已能看到一颗颗金刺梨果,今年是和兴村种植金刺梨的第三年,预计到10月份就可成熟采摘。
和兴村草莓种植大棚
近年来,和兴村因地制宜发展了草莓、金刺梨、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收取租金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万余元收入,全年产值达100余万元,这些产业,不仅直接带动村民增收,更催生了4家农产品销售电商、10余家民宿、30余家商铺餐饮。同时,和兴村还将村级闲置房屋出租给酒店和商户,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28万元。
骆海江表示,作为一名兵支书,他将发挥退伍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下一步将聚焦产业提质,持续壮大金刺梨、草莓等特色种植及蛋鸡养殖规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依托农家书屋和志愿服务队,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同时盘活村委闲置楼层,进一步壮大集体资金,带领大家向着产业更兴旺、治理更有效、乡风更文明、生活更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让和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