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凸河镇: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5-07-29 13:51:22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盛夏时节,格凸河镇猫场坝区的稻田如铺展的绿锦,风过处稻浪轻翻,其间不时传来鸭子清脆的嘎嘎声。拨开层层稻叶,可见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悠然游弋,这幅"稻禾青青、鸭戏鱼欢"的图景,正是当地立体农业的生动注脚。

猫场坝区稻田风景如画

“猫场坝区的良田是老天赏的饭,我们得把它用活。”猫场村村支书韦国万望着眼前的田园,话语里满是自豪。这里推行的"稻油轮作"模式,让土地四季不闲——冬春油菜铺就金色花海,夏秋稻穗摇曳出丰收希望。更妙的是"稻鸭鱼"共生之法:鸭子啄虫护苗,鱼群松土活水,粪便化作天然肥,既省了农药化肥,又增加了稻花鱼、生态鸭带来的收入,农户的钱袋子在保障口粮之余,又添了沉甸甸的分量。

二关村的玉米地,又是另一番景象。高挺的玉米秆间,豆荚饱满低垂,村民吴正操正在地里忙着割草。“玉米爱晒太阳,大豆偏爱阴凉,俩搭档在地里互不耽误。”他算起收益账来笑意盈盈:"保守算,一亩地收1200斤玉米,能卖1800元;200斤大豆,又能添700元,这'一地双收'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以来,格凸河镇把粮食安全的弦绷得更紧。在猫场、二关等水资源丰沛的村落,"稻油轮作"成了标配;有条件的地块,则推广立体种养,让土地在保障"米袋子"的同时,也鼓起"钱袋子"。全镇还地毯式排查撂荒地,让每一寸耕地都不辜负时令。如今,7280亩水稻田泛着粼光,1.36万亩玉米地舒展绿意,2100亩大豆长势正旺,这片土地正在书写“守好粮仓、富好百姓”的答卷。

深化基层治理 构建和谐家园

夏日的格凸河镇,村村寨寨涌动着清新气象:党员干部带头挥帚清扫,清运车穿梭于街巷间,村干部叩开农家院门细说整治要义……一场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的基层治理行动,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新颜。

走进格丼村,巷道洁净如洗,柴草农具码放得错落有致。“环境变美,关键在‘管’,更在于村民‘自觉’。”格凸河镇党委书记叶博文道出秘诀——这里推行的“门前三包”责任制,让村民成了自家房前屋后的“第一责任人”。乱堆的杂物清了,残垣断壁拆了,老旧危房或修或拆,既消除了安全隐患,更让乡村风貌如水墨画卷般舒展。

干净整洁的村庄

这场治理变革,始于精准的制度设计。镇党委搭建起“统筹—指挥—主抓—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8次专项推进会划清责任田,将“清乱堆、除残垣、改厕圈、治污垃”的任务细化成可量化的清单。村支书带着党员冲在前,保洁员跟着干,村民看在眼里、动在手上,形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抓”的闭环。

宣传的巧劲更让治理理念入脑入心。线上,山歌小视频在微信群里流转,俏皮曲调唱透政策利好;线下,小广播村村响,院坝会开到田埂边,2000余次入户走访把倡议书递到掌心。80余场群众会开下来,“要我整治”悄然变成“我要整洁”,连孩童都知道“杂物不乱堆,家园更漂亮”。

精准摸排则为治理装上“导航仪”。网格员踏遍11个村社,将349处残垣断壁、2004处乱堆乱放一一登记入册,每周对账销号。目前6处残垣换新貌,420处乱堆成过往,15条河道清了淤泥。改厕改圈更暖民心,55万元改造格凸河镇户厕111所,提升了格丼村和羊场村村容村貌;投入100万元,以点带面推进羊场村新屯组人居环境改造,项目落地,人居环境改善,村民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从党员带头到群众跟进,从环境整治到观念革新,格凸河镇正以治理精度涵养和谐温度,让“和美家园”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成为家家户户推门可见的实景。

农旅文旅融合 激发发展活力

在格凸河镇坝寨村精品水果园里,一株株果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其中阳光玫瑰葡萄大棚内,村民伍少明正细心剪掉枝丫上的果实。“阳光玫瑰是优质葡萄品种,去年冬天栽种的。现在把果子剪掉,能让营养集中供给苗木生长,来年才能结出更优质的果实。”精品水果园管理员王坤解释道。

村民管护精品水果 “阳光玫瑰”

坝寨村精品水果园建于去年冬季,总面积200余亩,种植有粑粑柑、黄金梨、黄桃、阳光玫瑰四种果苗。“为管好这些果苗,我们每天安排8名村民负责除草、施肥、浇水等管护工作,日薪200元。”王坤介绍,园内建有6个大棚,共栽种3000株阳光玫瑰苗,预计明年可实现丰产。

“我镇抓住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就是为给来格凸河景区的游客提供优质采摘体验,吸引他们留下来——观云海、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品民族文化。”格凸河镇人大主席廖德勇表示,目前全镇已种植五星枇杷、蜂糖李、紫王葡萄、阳光玫瑰、粑粑柑等多种水果,精品水果种植总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沿省道公路的羊场、落科、沙戈、二关等村,种植了1300亩五星枇杷,形成“冬季赏枇杷花、春季摘枇杷果”的乡村旅游采摘带。

沙戈村五星枇杷种植户罗成对此深有感触。四年前,在镇政府支持下,他领到枇杷苗,利用坡地开垦出10余亩果园。经过多年精心管护,如今果园连年丰收。近两年,枇杷挂果量持续向好,仅采摘销售一项,每亩就能带来2000多元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此外,格凸河镇还鼓励农户将自家民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农家餐馆。让游客在欣赏格凸河秀美风光的同时,既能沉浸式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地道农家美食,也能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如今,乡村旅游蒸蒸日上,农户们共享发展红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和谐社区更和谐

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一幅以红色文化为魂、非遗传承为脉、民生实事为基的社区治理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个承载着172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型社区,通过创新治理模式,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找到了归属感与幸福感。

红色文化注入治理活力。羊场红色文化公园成为社区治理的“精神引擎”。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以“红军长征过紫云”为主线,通过“小小解说员”培训、红色文化宣传队表演等创新形式,让红色故事从书本走向生活。孩子们身着红军服饰讲解长征历史,文艺队用山歌演绎革命故事,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为社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非遗工坊架起增收桥梁。“咔嗒咔嗒”的织布声在和谐社区“非遗工坊”里此起彼伏。苗族妇女们在这里纺线、蜡染、刺绣,将祖辈手艺转化为增收本领。社区整合资源建成的工坊,配备12台织布机、蜡染池及刺绣房,解决了搬迁后“有手艺无场地”的难题。“做得多赚得多”的灵活模式,让王细妹、罗果妹等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还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实现就业增收与技艺传承的双赢,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村民在 “非遗工坊”里制作蜡染

幸福菜园种出民生温度。5000平方米的“幸福菜园”里,茄子紫、辣椒红、青菜绿,勾勒出搬迁群众的幸福底色。社区将建成的蔬菜园平均分配给172户居民,每户27.5平方米的菜园不仅丰富了“菜盘子”,更满足了乡亲们的“农耕梦”。通过“积分制管理+季度奖励”机制,搭配每年抽签轮换地块的公平办法,既激发了管护热情,又化解了资源分配矛盾。居民王珍妹说:“自己种的菜新鲜省钱,每月能省下不少开支。”这片菜园不仅产出蔬果,更种出了对新家园的归属感。

从红色文化铸魂到非遗技艺赋能,再到民生小事暖心,和谐社区以多元治理举措,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幸福”。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宋爽 校对:梁惠焜 二审:吴 丹 三审:康馨月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