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位于大山深处的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兴合村,从高速下站之后,一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尽管只有30多分钟的路程,仍然绕得让人难受。更没有人会把这个偏远的村庄与“亿元村”联系在一起。
兴合村山路两旁漫山遍野的蜂糖产业
到兴合村之后看到,这里山川与绿树相映,群山被绿树环绕,漫山遍野的蜂糖李树刚刚结束挂果期,葱郁挺拔,连片的绿意铺满了山坡,宛如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而在20年前,这里却是人人想逃离的深度贫困村。
满山郁郁葱葱的蜂糖李果树
兴合村位于紫云自治县火花镇西南边界,与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八大村毗邻,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在以前,村民大多靠在岩山缝里种传统农作物为生,上山砍柴、烧山开荒,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到了雨季,石块时常滚落山下,灾害频发,村民不仅无法“安居”,更无法“乐业”。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两千元。
时光追溯到2005年,这一年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也正是在这一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永学,带领村子开始探索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兴合村最大的、可利用的自然财富就是山,必须留住青山!”在周永学看来,保住青山的第一步就是停止上山砍柴和烧山开荒。
漫山遍野的蜂糖产业
“守着大山不让砍柴我们靠啥生活?”“不让烧山开荒种玉米我们去喝西北风?”村民们都不理解,但周永学却很坚定。为了留住“青山”,他带领村里党员干部采取包户的办法,挨家挨户做工作,对村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至2008年,兴合村终于告别了上山砍柴、烧山开荒的时代。
不让“上山砍柴、烧山开荒”,村民生计从何而来?2010年,接任的新村党支部书记余成兵带领村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靠山吃山”,利用村里荒山荒坡发展绿色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兴合村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探索路径。村里先是尝试小规模种植猕猴桃失败,2010年10月,兴合村开始探索种植高山紫葡萄。连续几年,在紫云全县上下兴起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背景下,整合扶贫资金,全村葡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最多时达到6000亩,大部分荒山荒坡重新披上了“绿装”。
“后来,葡萄产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收益不佳,村民慢慢放弃管护,村里第一次大规模产业探索以失败告终。”回忆起村里产业发展的历程,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杨仕明坦言,葡萄产业虽然失败,但坚持绿色发展的路径没错,村里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也减轻了。
发展的路径选对了,转机总在艰难摸索后出现。2012年,当全村人目光聚焦于高山紫葡萄产业时,当时担任村计生专干的杨仕明,却将视线投向了隔壁镇宁六马镇的特色水果——蜂糖李。
兴合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平均海拔870米,光照时间长,无霜期320天以上,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杨仕明敏锐地察觉到,这里和隔壁的六马镇一样,是孕育高品质、高甜度蜂糖李的“天然温床”。
兴合村党支部书记杨仕明在蜂糖李果园管护果树
“2012年,我带着村里老党员、少部分种植户到六马镇取经。”杨仕明回忆道,“作为一名村干部,认准了产业,我自家就带头试种了50亩。”三年后,产业探索收获了回报,蜂糖李挂果丰收,市场价卖到30元每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
实实在在的收益点燃村民致富的希望。2017年初,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杨仕明当选兴合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他带领村民扩大蜂糖李种植规模,当年,全村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
规模上去了,技术却成了短板。如何让村民都掌握蜂糖李种植技术?
“学!”杨仕明的回答斩钉截铁。起步艰难,幸有省、市、县、乡镇四级农技专家接力入村,手把手传授剪枝、压枝、拉枝、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杨仕明和村中老党员则化身“二传手”,带头实践,每到蜂糖李关键管护节点,便组织村民集中培训。
从“不会种”到“技术精通”,兴合村实践了8年时间,终于在2020年,杨仕明带领村民成功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土蜂糖李的科学种植方法。
技术成熟,信心倍增。再经过五年发展,如今,全村95%的村民参与种植蜂糖李,总面积达15000余亩,挂果面积达12000亩。
“亩产700斤,按均价15元每斤计算,总产值达1.26亿元。”今年的蜂糖李罢园收市刚过去半个月,走进兴合村村委会会议室,杨仕明正带着各村民小组组长核算今年的产业“丰收账”。“在去年,我们就已成为火花镇第一个产值破亿的村,人均年收入更是突破两万元。”杨仕明一边算着“丰收账”,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
兴合村果农分拣蜂糖李(资料图)
选对了产业,便是打开了农民致富之门。兴合村脱贫户余成伟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就靠在山坡上种传统农作物,收入很低。”2013年,他开始种植蜂糖李,如今规模达60亩,年年增收让日子越过越红火。2022年,他家盖起了3层的大房子,2023年又买了新车,依靠着蜂糖李产业,连续五年,每年纯收入均超过20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来,兴合村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华丽“逆袭”,一幅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大山深处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靠发展蜂糖李产业从“贫困村”逆袭成为“亿元村”的村庄,还不止兴合村一个,兴合村、平寨村、磨安村3个村年产值均突破1亿元。解锁这些“亿元村”背后的致富密码,主要有三点:
首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前提。17年前,兴合村一改过去上山砍柴、烧山开荒的粗放生产方式,开始转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在荒山荒坡种上经济果林,虽有过失败,但始终坚持走在正确的绿色发展道路上,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下了生动注解。
其次,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是基础。兴合村在前两次的产业探索失败后,依旧能团结村民规模化发展蜂糖李产业,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在“兵支书”杨仕明的带领下,村民没有在失败中“一蹶不振”,反而“越挫越勇”,通过党员示范带动,让群众广泛参与,走出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最后,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是关键。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产业振兴是核心动力。选对产业,乡村才能真正富起来。这些“亿元村”的实践证明,乡村产业的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正如兴合村在多次探索后,其既立足于当地资源禀赋,又符合当前市场需求,更注重技术支持与地方人才保障,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密码”,真正走上“逆袭”之路。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陈斌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