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批粤黔协作医疗队帮扶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工作小记

2025-08-05 11:33:32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7月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东辉主任医师带领第三批粤黔协作医疗队扎根紫云,以“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为目标,通过“输血+造血”“质量+数量”“业务+管理”的“三+模式”,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技能:从“零的突破”到“独立上手”

“让本土医生能独立拿起手术刀,才是帮扶的核心。”医疗队队长、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新任院长刘东辉说。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聚焦临床技术短板,累计开展52项首例临床操作及新技术新项目,其中48项已实现本土医生独立完成。从高难度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到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过去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的复杂手术,如今在县医院就能顺利开展,使得三四级手术量逐年递增,向上转诊率从2022年的1.92%降至2023年的1.23%,“大病不出县”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远程医疗的普及更让优质资源“隔空抵达”。通过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本土医生随时能与广州专家连线讨论疑难病例,全年完成远程会诊47例、培训讲座31场。“以前想都不敢想,坐在县医院就能跟大城市的专家‘面对面’学习。”该院年轻医生刘海兰说,这种“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让她的诊疗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建学科:从“空白填补”到“重点突破”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骨架”。在三批医疗队的接力帮扶下,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心血管内科等4个学科成功获批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其中普外科即将迎来省级重点专科复审,有望实现“零的突破”。普外科申报的“紫云地区大肠癌社区早期筛查及干预的研究”项目,成为2024年安顺市县区级医疗机构中唯一获批的省级科研项目。

曾是“空白”的病理科,如今已能独立签发获市级质控中心认可的病理报告;2025年1月,“卒中中心”通过评审,标志着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创伤中心也即将迎来复审验收……一个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当地群众构建起更完善的诊疗体系。

育人才:从“传帮带”到“带不走的团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创新“师带徒”“团队带团队”模式,18名本土骨干医师与帮扶专家签订带教协议,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科研指导等方式深耕细作。在刘东辉的指导下,该院医生孙江鸥撰写的综述《运动因子促进心血管健康的研究进展》成功发表于《广州医药》杂志,激发了全院的科研热情。

“不仅要教技术,更要树理念。”刘东辉参与编写的中国首部《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出版后,第一时间带到紫云,推动心脏康复亚专科建设。全年累计开展院内培训60余期、覆盖1800多人次,40名本土骨干被派往广州进修,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在茁壮成长。

优管理:医疗服务“内外兼修”

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医疗队同步强化医院管理,规范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制度,落实“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为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3月,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正式启动三级医院创建工作,标志着其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健康科普,则为医疗服务提质增加成色,让“预防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刘东辉编写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的新理念》手册广受欢迎;“健康紫云大讲堂”开展20余次线上直播,覆盖数万群众;医护人员走进学校、社区、企业,传授心肺复苏、慢病防控等知识,全年完成义诊37次、科普进校园15次,将健康防线筑得更牢。

从技术突破到学科崛起,从人才培育到管理升级,粤黔医疗协作正以“山海情”浇灌出健康之花。刘东辉表示:“帮扶之路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下,紫云自治县的健康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宋爽 校对:梁惠焜 二审:吴 丹 三审:陈 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