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安顺文化新风采】峭壁上的舞者王小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2025-08-06 21:36:44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无需任何防护,徒手在百米崖壁上攀爬自如、如履平地,轻松游走于高山与溶洞之间……这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云格凸河苗人徒手攀崖的场景。年过花甲的王小国,是这项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格凸河景区燕子洞岩壁,没有王小国去不了的地方。”在紫云人眼中,“蜘蛛人”是攀崖技艺的守护者。

  王小国的攀崖技艺,镌刻着苗族先民的生存密码。数百年前,亚鲁王后裔为避战乱迁居格凸河畔,男子农闲时需攀爬崖壁采挖中药材、掏取燕粪作肥料。在陡峭的崖壁间,一代代苗家人练就了“飞檐走壁”的本领。

图片

  “十五岁跟着祖辈攀崖,起初也怕,但想到一株名贵药材能多换些钱,就逼着自己练。”王小国的话语,道出这项技艺最初的底色——谋生。那时的格凸河畔,“掏燕窝”“采硝泥”是苗家人养家糊口的营生,黄小宝等同行“蜘蛛人”都曾靠此维系生计。

  2002年,格凸河景区对外开放,王小国与黄小宝等5名村民因技艺高超被选中,成为景区“蜘蛛人”表演者。从此,这项世代相传的生存本领,摇身变为供游客观赏的“峭壁芭蕾”。108米高的燕子洞崖壁,他们徒手攀爬20余年,平均不到20分钟一个来回,从未失手。

  “景区给予的报酬,是2500元底薪加提成。旅游旺季时,每月能拿到6000多元。”对于这份用勇气和汗水换来的收入,王小国十分满意。

  因双脚先天性病症,王小国攀爬全靠双手,常年累月导致双手变形。一年前,年过花甲的他退出表演,但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脚不行我可以锻炼手,山里人靠山吃山总能找到活路。”他与黄小宝等同伴通过实地训练,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技能,目前已有10余名年轻人掌握这项技艺。他们常说,在景区表演,不仅能传承苗家千年绝技,还能宣传家乡山水。

  岩壁上穿梭的身影,是惊险的表演,更是一个民族不甘落后、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2009年,麻山苗人攀崖技艺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王小国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攀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曾经苗家人的谋生手段,这项技艺如今已成为文体旅融合的纽带。

  如今,紫云正以攀岩赛事为引擎,以赛促旅、以赛促游,形成了“观赛+旅游+消费”的复合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办一场比赛、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乘数效应。自2004年以来,紫云已连续举办19届大型攀岩赛事,吸引众多国内外爱好者参与,受到广泛好评。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紫云“国家攀岩训练基地”牌匾。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发布“2023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入选名单,紫云“五峰杯”攀岩赛事榜上有名。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吴丹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