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去修行不回转,丢下奴家守空门……”近日,在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举办的“屯堡沙龙”现场,来自西秀区中所村的屯堡花灯传承人吴永春妆扮就绪,登台亮相,一曲凄婉的《韩湘子渡妻》屯堡花灯戏片段唱响,向大家宣扬了忠贞的爱情观和积善有余的传统文化理念。
花灯戏表演者即将登台亮相
屯堡文化研究本土代表、西秀区屯堡文化研究学会会长伍永鸿介绍,屯堡花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屯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民间习俗的代表,属于贵州西路花灯范畴。它起源于明代,既有明清江南丝竹小调的婉转余韵,又有江淮越剧、黄梅戏的灵动风骨,更将屯堡人特有的语言、服饰与曲调化作舞台上的鲜活元素,最终形成这风格独具的地方戏种,成为黔中屯堡文化最鲜明的印记。
与演绎忠孝仁义的地戏不同,屯堡花灯的目光投向烟火人间,且传统剧目纷繁,有《蟒蛇记》《秦湘莲》《八仙图》《西厢记》《柳荫记》《水打兰桥》《韩湘子渡妻》等,剧情多为惩恶扬善的孝悌故事和忠贞不二的爱情传奇。通过诙谐、雅致、幽默以及插科打诨的方式,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讲述民间故事。
民间的故事更容易被民间所喜爱。谈到屯堡花灯的历史,贵州屯堡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安顺屯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发猛说它是那个年代夜里最“亮”的风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农历正月和七月间,屯堡人‘白天跳神(地戏),晚上跳灯(花灯)’,热闹非凡。”
“每当夜幕降临,搭建在村落中的花灯戏台上,总会演绎起一幕幕古老的传统花灯戏。”朱发猛回忆道,花灯戏台古朴而高耸,二胡及鼓、钹、锣匠们两边端坐,演员们依剧情出现在台前。演员皆为男性,无论老旦或小旦,一律男扮女妆。只见演员们“出将入相”,或启帘出场或隐入幕后,轻移莲步,雌雄难辨,惟妙惟肖。大人领着孩子,挽着木凳,打着火把,兜着葵花籽纷纷前来。一时之间,台下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屯堡文化专家开展屯堡花灯主题调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屯堡文化特色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凸显,屯堡花灯的魅力也逐渐被重新认识,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吴永春是中所村屯堡花灯传承人,家中三代皆是村里的花灯“戏头”。自小受父辈耳濡目染,他渐渐习得花灯技艺,长大后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成了这份非遗技艺的当代守护者。
深知传承不易,吴永春格外用心。在进城务工的间隙,他联络了一群同样在城区打拼的屯堡花灯爱好者,拉起了一支“屯堡花灯队”。从最初的3人,到如今15人的阵容,队伍不仅常在各村寨巡演,还受邀参与大型演出,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学习。“有人教、有人学、有人跳,屯堡花灯才不会断代。”话语间,满是这位传承人对技艺延续的执着与坚守。
六百年的灯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接力。2004年出生的张栎晨,便是这股新生力量里的亮眼代表。小时候跟着村里老人看屯堡花灯的光盘,那咿呀唱腔与翩跹舞姿便在他心里扎了根。上高中时,他索性在学校里组织同学,拉起了一支屯堡花灯队伍,让古老的戏种在青春校园里焕发新彩。
屯堡花灯演员排练中
“我最爱演才子佳人的故事,像《唐伯虎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这些戏里的情感表达格外细腻。” 张栎晨说,随着政府对屯堡花灯的重视日益加深,他的舞台也从高中礼堂延伸到村寨文化交流的广场,再到地区巡演的大舞台。
舞台越大,群众的期待越高,创新的脚步便不能停。“得在剧本上做文章,不能总抱着老本子不放。”张栎晨琢磨着,把现代家庭伦理故事搬进花灯戏,用熟悉的曲调演绎身边事,让年轻人看得懂、愿意看。
“现在屯堡花灯确实还面临传承断代的问题,但很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只是没机会接触。”张栎晨相信,只要让改编后的花灯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这门老艺术自然能在新时代里续写篇章。
村民学习屯堡花灯表演
作为屯堡特有的文化瑰宝,当前,屯堡花灯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日愈凸显,我市相关部门持续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构件,屯堡花灯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和欣赏到这一迥然的文化形式,还增强了屯堡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促进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陈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