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上寨村茶场里的茶农已忙碌起来,茶山碧海中,他们灵巧的手指在茶树间翻飞,嫩绿的茶青簌簌落入背篓。
嫩绿的茶叶
海拔1600多米的茶山上,上寨村村民彭志美挎着刚称重过的茶青篓,笑着扬了扬手中的单据:“刚来还不太熟练,小半天就挣了50多元,这活干得成!”
在她身后,一垄垄茶树绿意盎然,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脊线。这个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茶场,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近几年从480亩老茶园变成了2800多亩的生态茶园。
自广州市花都区与关岭自治县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一缕缕跨越山海的茶香,不仅带来了产业升级,更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协作资金投入 传统茶园焕新
岗乌镇上寨村茶场的蜕变始于2019年。当地村民龙文波、罗泽云等人共同流转茶场,改造老茶园,种植新茶树。但资金不足、市场开发能力薄弱、产品单一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茶产业发展。
“多亏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注入,帮助我们建好了新厂房,采购了新设备。公司也连续几年上榜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关岭自治县亨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文波说,“这加快了公司至少3年的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关岭自治县亨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4年,广州市花都区投入1020万元协作资金,重点支持坡贡、岗乌、沙营等乡镇的茶产业发展。其中,关岭亨瑞农业获得了32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用于建厂房、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岗乌镇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新建的茶厂
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关岭亨瑞农业今年春茶产量实现大幅提升,从去年的7吨增长至20吨。产能的提升带动了就业增长,去年茶场累计用工达4.38万人次,发放务工报酬400余万元。
除了加工春茶,公司还加工夏秋茶、茶饼等,延长了产业链。
“今年以来,公司全力开采夏秋茶后,务工工期将从3月春茶开采持续到12月茶山冬管。”龙文波介绍,这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持久的就业机会。
东西部协作的春风,让岗乌镇上寨村的传统茶园焕发新生机。协作资金不仅是茶产业提速发展的“启动键”,更是激活生产变革的“催化剂”。从老茶园改造时引入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到新厂房里半自动的制茶设备,每一处升级都印着协作的印记。
岗乌上寨村生态茶园
如今,岗乌镇上寨村茶场已形成“春茶精做、夏秋茶加工”的全周期生产模式,新厂房里新制茶设备高速运转,茶香飘出车间,吸引了不少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的订单。
工艺创新 促茶叶加工升级
在位于坡贡镇凡化村的关岭自治县郑昕杰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新建的制茶厂房内,一股浓郁茶香扑鼻而来。排排崭新的制茶机械正不停运作,新鲜嫩绿的茶青经过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蜕变为芳香馥郁的精品茶叶。
坡贡镇凡化村村民采茶
2024年,坡贡镇茶产业获4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当地政府新建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制茶厂房,采购安装16台制茶设备,并与当地致富带头人郑昕杰展开项目合作,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每年按总投资的3%以上利益联结到凡化村,确保脱贫户、监测户年收入增加1000元。”坡贡镇党委副书记孙毅介绍道,坡贡镇现有茶园3000余亩,通过与关岭自治县郑昕杰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将有效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坡贡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技术革新是加工端转型的核心。在粤黔协作工作队帮助下,郑昕杰引进了云南紧压茶制作工艺,新增红茶、白茶系列产品,实现“春、夏、秋茶”三季采收。
关岭自治县郑昕杰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晒红茶
此外,今年4月27日,“花都·关岭共建郑昕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广州揭牌。该工作室是“西部生态产品+劳模技艺+东部市场”协作模式的生动实践。郑昕杰团队研发的“古树茶冷泡法”等创新工艺,不仅改良紧压茶工艺,更展示了关岭茶的多元魅力。
花都·关岭共建郑昕杰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
在东西部协作的深度赋能下,坡贡镇茶产业的加工升级之路越走越宽。新厂房投用后,机械化生产让茶叶日加工量提升5倍,可处理夏秋茶鲜叶超20吨,且通过精准控温、标准化揉捻,茶叶优质品率不断提升。
从春茶的鲜嫩到夏秋茶的醇厚,加工升级让每片茶叶都迸发价值,既充实了村集体的“钱袋子”,更让关岭茶香跨越山海,香飘万里。
拓展市场 关岭茶香飘粤港澳大湾区
产能的提升需要市场渠道的同步拓展。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关岭茶叶逐步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今年4月27日,关岭春茶品茗会走进广州花都,搭建了关岭生态茶在广州的展示、交流、体验和销售平台。关岭自治县郑昕杰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已连续两年获得广州市场的夏秋茶订单。
采收夏秋茶
——今年5月13日,广州侨商考察团到关岭考察,广东多家企业与关岭企业签署3800万元采购协议,涉及茶叶、关岭牛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此次签约是东西部协作的生动实践,更标志着关岭的特色产业与大湾区资源对接进入新阶段。
——今年6月30日,一列特殊的品牌专列在广州地铁9号线启程——贵州关岭农文旅宣传月正式启动。
“此次农文旅宣传月启动活动,我们关岭主要带来了云雾茶、关岭牛肉制品、少数民族蜡染等40多种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广州市茶亿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益农通花都乡村振兴馆、农品一家等7家帮扶馆现场为关岭农特产品和文旅资源推广助力。”关岭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卜介绍,“借助广州地铁每天10多万人的客流,关岭优质产品将搭上‘地铁速度’,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进发。”
这列穿梭于广州地铁9号线的品牌专列,成了关岭茶香飘向大湾区的“移动窗口”。依托地铁流量优势,关岭茶不仅成功打动了众多广州市民,更吸引了不少大湾区茶叶经销商的关注。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与关岭茶企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为关岭茶企进一步深耕大湾区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广州品茗会、郑昕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关岭茶进入花都区茶亿家公司等渠道,2024年,关岭夏秋茶订单增长200%。
同时,关岭茶借力电商服务团队助力企业线上销售,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高效直达,新鲜茶香浸润更多家庭。多方合力下,关岭茶正从区域特色迈向更广阔的湾区消费市场。
精心谋划 加快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2024年,沙营镇获得3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推动茶旅融合产业项目发展。该项目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交由小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条长5.95公里的茶旅融合产业路和一座8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项目带动40余人务工,发放务工工资43万余元,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沙营镇茶叶加工厂房
“在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的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去谋划项目、匹配资源。”广东省粤黔工作队安顺工作组关岭小组成员、关岭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童志红表示,“今年计划再投入1000万元,全力激活夏秋茶的开发、研发茶衍生品等,目标是将精深加工占比提升至30%。”
童志红介绍,下一步,关岭将联合广州市花都区打造“关岭茶”公共品牌,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建立分级认证体系,同时加大人才协同培训,建设餐饮、民宿、研学、体验等于一体的示范基地,不断走好关岭茶旅融合发展共富之路。
沙营镇连片的茶园
随着东西协作的深入推进,一条完整的茶产业链正在关岭形成:生产端提升产能与品质,加工端革新工艺与设备,消费端拓展市场与品牌。花都区与关岭自治县的山海之约,让一片茶叶的旅程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生动注脚。曾经深藏大山的绿叶,正沿着东西部协作的桥梁,香飘四海。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