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黔中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之一丨镇宁纳建村:种好“金果子” 走出好路子

2025-08-14 23:00:08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开篇语: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多年来,安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定位,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将守护绿水青山与拓宽富民之路紧密结合。安顺新闻网今起推出“黔中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讲述安顺各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探索。

  八月未央,早晨的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两岸云雾弥漫。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纳建村,绿意漫过山野,涌入眼帘。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纳建村

  群山之中,蜿蜒的乡间产业路上,农用车辆交会而过,飘出淡淡芒果香。山下河岸的精品水果分拣中心,几十名当地果农把新鲜采摘的芒果卸下车,分拣,打包,再搬上快递大货车,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曾经,这片苍茫群山,山多地少,群众致富不易;如今,大山深处的精品水果产业,成了当地富民兴业的“绿色银行”。

  “二三月有五星枇杷、四月有四月李、五六月有蜂糖李、七月到九月有芒果,十月到次年一月有柑橘,村里一年四季产水果,村民一年四季有钱赚,人均年收入超两万元。”掰起手指数起村里的“致富果”,纳建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良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的日子什么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无三尺平,低效农作物在石缝中生长。

  “村庄四面环山,山下的好田好地让位给董箐电站。”杨胜良说,原先在河谷间种植早熟蔬菜的大部分村民,失去了赚钱的土地后,迷茫不堪。

  种植户采收芒果

  唐朝友是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起村里以前的情况,他说:“失去好田好土后,村民们开始毁林开荒种玉米等,结果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石漠化现象。”

  怎么办?纳建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全村288户农户过上富裕日子,石漠化也得到有效治理。

  2011年,村里的老党员杨盛金在广西百色市芒果种植园务工期间,发现当地气候与家乡极为相似,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百色的芒果苗引进村中,首批试种30亩芒果。同年,时任纳建村党支部书记的唐朝友,也开始了蜂糖李的种植实验。

  打邦河畔的成片芒果林

  三年后,芒果、蜂糖李试种喜获双丰收。纳建村“趁热打铁”,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申请水库移民产业扶持项目发展资金、免费向农户发放幼苗等措施,不断扩大芒果、蜂糖李种植面积。

  这之后,芒果、蜂糖李的水果家庭成员不断增加,曾经的开荒地长出了精品水果林,纳建村的“绿色银行”越建越大。截至目前,全村种植蜂糖李8000余亩、芒果3000余亩,五星枇杷、柑橘等水果500余亩。进入丰产期的芒果树,一棵就能带来400多元的收入,蜂糖李更是一果难求。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家乡群众生活更好。

  “种植水果是门技术活儿,不仅要靠天吃饭,更要靠手艺吃饭。”脱贫户村民杨胜凯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经过多年水果种植实践,不仅在2019年如期脱贫,还成为水果种植的“土专家”。如今,他家里种了40亩芒果、20亩蜂糖李,每年有40多万元收入。

  在纳建村,像杨胜凯这样的种植大户有10余户,其余农户家家均有自己的水果园,多的十余亩,少的两三亩。

  村民分拣蜂糖李

  践行“两山理念”,纳建村从产业无门到精品水果遍地开花,蹚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富民生金的路子。2024年,全村蜂糖李产值达1.04亿元,芒果产值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不到2000元增长到20000余元。

  发生在山乡之间的“两山理念”生动实践,让纳建村所在的六马镇,于2023年入选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只要守住绿水青山,就不怕没有金山银山。”杨胜良表示,未来的纳建村将坚持绿色发展路径,继续走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路线,并依托打邦河沿岸独特的山水风光,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广大村民吃上旅游饭,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更大的发展红利。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洪文洁 伍水清 李超然 詹艳


责任编辑:顾宇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