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平坝区羊昌乡的山林间,村民们手持锄头分散在林地中小心翼翼地刨开湿润的泥土,一个个表皮棕褐、圆润饱满的茯苓便显露出来。这些乍看像“土疙瘩”的果实,却是村民们鼓足腰包的“金元宝”。
“去年种植的2300多亩茯苓正陆续采收,已收获200多吨,全部通过货车发往湖南,每车超10吨,均价每斤3.2元,单车载货价值就达8万多元。”安顺市平坝区昌右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昌右算起收成账。他介绍,茯苓一季可收三批,到10月还能再收100余吨,全年丰收在望。
2021年,昌河村林场因风灾导致部分松树林倒伏,大片树桩闲置。曾做木材生意的文昌右联想到茯苓种植需依托松树桩或椴木的特性。“这么好的资源浪费太可惜了!”他专程赴湖南学习种植技术,当年便试种1200亩,开启了“变废为宝”的创业路。“第二年就迎来大丰收,赶上好市价,纯利润超100万元。”文昌右回忆说。
“茯苓依托木材养分生长,林间倒伏的树桩成了茯苓生长的‘天然培养基’,不占耕地,树桩还能自然降解回归土壤,是‘不与农争地’的生态产业。”羊昌乡林业站站长柏桂川补充道,村民采收后还会及时补种树苗,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的双赢。
“一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本事。”2022年,文昌右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很快吸纳了8名村民加入,他既是负责人,也是手把手传技术的“指导员”。
合作社成员班正福学成后,不仅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还引荐云头村村民陶永权加入种植队伍。2024年,陶永权试种300亩,今年首获丰收。
在今年茯苓市场整体行情偏低、多地茯苓单价不足2元的情况下,羊昌乡茯苓却能以每斤3.2元的价格站稳脚跟,湖南等地收购商主动上门收购,合作社在外设的代卖点更是供不应求。
这份“底气”,源于对生态品质的坚守。“树桩覆盖的泥土要经过3次以上分层覆盖,既防阳光直射影响菌丝生长,又能保持天然湿度。”文昌右的工作记录本上,详细记载着每片山林的种植日期、坡度、温度等关键数据。
茯苓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羊昌乡的村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每天清晨,山林间便热闹起来,30多个村民背着工具前来务工,他们大多是没有外出务工的妇女以及老人,负责给树桩削皮、盖土、采挖等工作。
“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2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村民王枝凤算起收入账,满脸幸福。
曾经闲置的山林,如今成了家门口的就业基地,让许多村民实现了“增收梦”。“茯苓产业每年至少带动1万人次务工,发放务工工资100多万元。”文昌右说。
谈及未来打算,文昌右信心满满:“下一步打算建设加工厂,推进茯苓深加工,制成干货延长保质期,自主研发药包生产线,降低外购成本,同时,扩大断木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