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几十年的零工,陈文江没承想,不出家门也能找到“班”上。
“以前找工作,要到零工市场蹲守,还要等招工的人挑挑选选。”陈文江轻点手机,“紫云就业”抖音上,宏泰化工的招工信息一目了然,就连招工维权知识也讲得明明白白。
紫云清大苗方民族制药(贵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包装产品。
“不光是线上代找岗位、代办入职,还有线下入户推荐、现场陪伴咨询,紫云全面布局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系统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紫云自治县就业局局长邓志凯介绍,紫云一体化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打造“一站多能”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零工市场体系,保障劳动力稳岗就业。
紫云自治县每年有近10万人在省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农民农闲之余,也会就近在县内打“零工”。近年来,紫云全县一盘棋,打出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政策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技能水平提升、“头雁”引领带动“组合拳”,实现了外输就业与零工就业的有效融合。
“零距离”服务
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建平台,找好岗、选准人,从“等人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这是紫云的经验。
建平台,紫云自治县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优化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建成县级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及“石榴红”劳动服务站、“安心专员·头雁”服务站共5个,13个乡镇(街道)对应建成零工驿站(点),构建了“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零工服务站”三级服务体系。
紫云2025年电工培训班开班
找好岗,紫云自治县与县域内企业、项目等零工集中用工需求主体岗位“无缝对接”,强化劳务协作对接,建立健全县内外用工主体动态用工需求数据台账,按用工或工种类型分级分类管理。
选准人,通过开通线上、线下登记通道,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县内外用工资源,根据求职人员从事工种类别,建立求职人员动态台账。
城南社区就业服务站的就业专管员龙秀军的工作文档上,记录着辖区536名农民工的就业需求。辖区内易地扶贫搬迁人员狄付云想找离家近的工作,龙秀军为其量身选岗,推荐了水电安装的工作岗位,还陪同其实地了解岗位。就业成功的狄付云月均收入5000元。
电工培训现场
像狄付云这样的灵活就业经历,得益于零工市场体系对岗位需求的精准捕捉和深度适配。今年以来,紫云自治县就业局累计收集县内外就业岗位2.6万余个,开展就业服务2.7万余人次,全县农村劳动力县内就近就业5.82万人。
“零担忧”培训
打造“结课即上岗”全流程链条——
“顺利拿到焊工证后,工作更加稳定了,每月还多2000多元的收入。”不出浙江省永康市,紫云籍务工人员王少海通过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再因“无证上岗”而游走于各家工厂之间。
技能培训是满足就业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浙江永康,在广东省南沙区等地,一场场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拉近了紫云籍务工人员求职与企业招聘的距离。在紫云县城,场景化安全培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县内零工,参训人员对防范高空作业、临时用电高风险等“演练”一学一个会。
紫云开展跨省异地技能培训 务工人员实现就地学技能
“根据企业和务工人员实际需求开设‘订单班’,实现‘结课即上岗’”。邓志凯介绍,紫云努力打造“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全流程体系,培训前会收储所培训职业工种、满足学员数量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向培训合格学员积极推荐,努力实现优岗转化。对自行择岗学员,开展不少于三个月的就业跟踪服务和持续岗位推荐,确保100%稳岗就业。
紫云开展育婴保育技能培训助群众就业增收
培训不止于技能,针对省外务工人员,紫云自治县提供出行能力提升培训,其中包含公共交通导航、电子支付等实操模块的“务工城市适应课程”;设立“出行服务驿站”,提供票务代办、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务工互助地图”则标注各零工驿站、维权站等信息,让供需双方快速“按图索骏”,迅速人岗相适。
“零门槛”选育人才
锻造“头雁”方阵——
“头雁”韦小辉,长期在广东种蔬菜,有着丰富种植经验。韦小辉回到紫云四大寨的家后就没闲着,先与深圳人合伙成立公司,再流转1020亩土地后,长期带领200余名工人(其中100余人是附近乡镇的返乡割菜熟手)规模化种植菜心、芥菜、香菜等蔬菜。每天有5万斤蔬菜销往粤港市场,韦小辉忙得不可开交。
头雁带领工人在地里移栽蔬菜
紫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宁夏、甘肃、浙江、广东等地,其中,有2万多名紫云人随着季节变化辗转宁夏、甘肃等地,以蔬菜种植、管护、采摘为主。历经种种,他们有的留在异乡努力打拼,有的回乡发光发热,带领越来越多的紫云人创业增收,成了家乡人跟随和向往的带头致富、带领致富“领头雁”。
服务跟着务工人员走。紫云自治县拓展外出务工地较为集中的劳务协作县(区)10余个,在浙江、宁夏等地组建“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服务站”和驻外劳务协作站,畅通前端供需对接,做好后方保障。紫云农商行长期派驻2名固定人员和6名临时人员跟随“雁群”迁徙,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提供金融服务和维权、技培、矛盾调处等服务。
就近就业的工人在紫云坝羊镇红院村蔬菜地里采收蔬菜
不唯学历资历,注重能力实绩。紫云自治县强化选、育、管、用全流程,优化提升“头雁”激励机制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头雁”队伍的考核管理,通过精准服务释放增值潜力,将更多“优等生”培育成“示范生”。目前,全县累计认定“头雁”184名,还带领务工人员跨省“振翅飞翔”。
“我们将锚定劳务品牌‘头雁’培育工作,构建外输引领、稳岗拓岗、返乡创业、本地零工‘四雁齐飞’就业服务格局,凝心聚力,让更多的紫云人稳岗就业增收。”紫云自治县人社局局长郭程遥表示。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洪文洁 伍水清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