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光流转,老年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增长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需求,万山区依托良好生态,以“银发经济”为契机,开启了幸福晚年生活的新探索。即日起万山区融媒体中心推出“银发经济”系列报道,呈现万山“银发经济”多元业态融合的现状,勾勒“银发经济”赋能区域发展、提升长者福祉的生动画卷,首期关注《万山:医养融合绘就幸福养老图景》。
万山区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资源联动,整合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打造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家园。同时在养老保障、医养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保障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让农村特困、失能及社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清晨的谢桥街道仁康养护院,一片欢乐和谐。20余名老人在护理人员引导下跟着节奏活动双手,对肢体能力较弱的老人,护理人员耐心地手把手辅助按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医护人员还逐一为老人测量血压、涂抹药膏。
“这里感觉很好,伙食也不错,子女把老人送到这儿会很放心。”张光伟老人说。
仁康养护院护理部主任孙义婵介绍:“老人在房间里容易压抑,天气好时我们会把大家集中到室外做晨起活动,护士和护工带着做手部锻炼,对身体有益。同时,每天早上都会为每位老人检测身体指标,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仁康养护院是经民政部门批准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22年10月投入使用,可提供医养护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心理慰藉、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等全方位养老服务。67岁的江口县居民周社香因腿脚受伤,在家康复条件有限,家人选择送到这里。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经过半年康复锻炼,她的腿脚好了很多。
“上厕所、吃药、住宿都有护理人员关心,照顾得很仔细,感觉很不错。”周社香说。
仁康养护院服务对象包括自理型、介助型、失能型、智障型、康复型5种。为打造“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该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智慧养老系统。
孙义婵介绍,养护院设有38间病房,每间都配备空调、电视、马桶等生活设施,还有专业的医生、护士、社工团队,并引进先进的智慧化老人管理系统,24小时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康养服务。
在提升城市养老品质的同时,万山区也在补齐农村养老短板。黄道乡敬老院里,来自当地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们检查身体,并叮嘱按时吃药。
“为给院里老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们和黄道乡卫生院签订协议,他们每月定期两次上门坐诊。小病在当地治疗,大病就转往大医院。”黄道乡敬老院负责人瞿应斌说。
此前,医疗服务是黄道乡敬老院的短板。今年,敬老院与当地卫生院及一家综合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确保老人“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院住”。同时,为每位老人制定“医养结合健康表”,定期记录,实现病情“可掌控、可追溯”。2024年,万山区投入325万元对黄道乡敬老院进行“提级改造”,让老人们住进了“新家”。
“现在房间里电视、空调、卫生间都配齐了,环境很好。”杨蓄发老人说。
“住在这里吃得好、玩得好,很开心。”吴志和老人笑着说,“养老院每个月还会发150元零花钱。”
近年来,万山区持续在民生福祉上发力,通过标准化提质改造养老机构、打造农村幸福院、为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提供补助等措施,保障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描绘出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图景。
“目前,万山区有6家运营中的养老机构具备医疗服务能力,其中5家内设医疗服务站点,并与所在乡镇(街道)卫生院签订协议,每月两次为老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健康评估、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慢性病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万山区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蒋秀群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健康养老需求,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