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之四丨绿染荒山 强村富民 西秀区青山村坚持生态优先种植多元精品水果

2025-08-25 23:23:25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枝头果实累累,山间果香四溢。西秀区轿子山镇青山村,几百亩果园迎来了挂果成熟期。

  二十年前,这片山坡上是老化了的茶树,杂草丛生;如今,大山里的精品水果,成了当地富民兴业的“绿色银行”。

  “过去,我们山坡上虽种有几百亩茶树,却因树枝老化、无人管理几乎没什么收益。村里既缺资金,又少技术,产业做不起来。”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刚回忆道,2007年开始,青山村逐步引入种植大户承包荒坡,形成了现在的精品水果园区。

IMG_4670-FZ10021058960.JPG

  如今村里已形成“立体生态种植、多元水果发展”的格局,让昔日荒坡焕发新生。

  记者走进桃园土鸡农庄,工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鹰嘴蜜桃打包装箱,一派丰收忙碌景象。

  2011年,看准家乡发展机遇的郭长刚,毅然从昆明返回青山村,承包100多亩土地种植鹰嘴蜜桃。“咱这儿气温低,桃子挂果时间长,既比别处的果实更脆甜,又能错开上市季节,弥补市场空缺。”郭长刚介绍,目前农庄已种植了6000多棵桃树。

  “土壤够肥沃,种出好果子,靠的就是绿色种植。”

IMG_4703-FZ10021058966.JPG

  走进桃园,新抽的枝条生机勃勃,树下成群的土鸡自在啄食——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农庄”。

  “这是咱的‘循环密码’!”郭长刚笑着说,“鸡吃虫不用打农药,鸡粪堆成肥,桃树长得旺。这几年由于土壤太肥,冬天还得雇人剪枝条,不然新梢长得太密,桃子就晒不到太阳了。”

  这话里藏着他的“教训”:刚种桃时急着见收益,他把桃树种得密密麻麻,结果枝条缠在一起,挂果的第一年只有零星几个。2017年,他咬着牙砍掉近半桃树,腾出的空间养起土鸡;去年又添了100多头黑猪,猪粪也成了桃树的“营养餐”。

  如今,农庄里8000多羽土鸡供自家农家乐用,每天20多桌客人也让这里成了安顺农家乐人气榜第一,一年吃掉2万多羽鸡。

IMG_4712-FZ10021058974.JPG

  沿着村里的产业路前行,清风送来阵阵果香,刺梨农庄到了。

  基地内,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刺梨缀满枝头;农庄内,刺梨被做成刺梨干、榨成刺梨汁、泡成刺梨酒……

  “这是咱村的‘黄金果’,营养价值特别高!客人来尝了都说好,很多人走的时候要带几箱,回头客能占一半。”郭乃飞种刺梨十多年,从最初只卖鲜果,到现在开发出刺梨干、刺梨酒、刺梨汁,去年光鲜果就卖了5万斤,加上加工品,总销售额达18万元。

IMG_4735-FZ10021058980.JPG

  山脚下100多亩的猕猴桃园同样硕果累累。记者到访时,种植大户潘发国正忙着施农家肥。

  “这里是猕猴桃优生区,种出的果子甜度高、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他种植猕猴桃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扩大规模,年产值持续增长。

  “猕猴桃是我们村最早种植的水果,它的成功,让其他想种水果的种植户们看到了希望。”王刚说,现在村里形成了“桃+刺梨+猕猴桃”的立体种植格局。

  一片片的果园,构成了青山村的生态产业带。“水果+农家乐”的融合发展模式,使全村水果产业年产值达上百万元,每年带动当地务工2000多人次。村民们都说,如今的好日子全靠这些“绿色银行”。

  “我们保住了绿水青山,才有今天的金山银山。”王刚表示,接下来青山村将依托生态水果优势,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民宿等配套设施,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深度体验乡村之美,实现从“生态生金”到“生态兴村”的跨越,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吴丹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