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屯院村,微风拂过连绵的山坡,金灿灿的刺梨果挂满枝头,已是收获在望。基地负责人杨恩胜心里暗喜:“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即将迎来采摘的金刺梨
8月27日,杨恩胜专门召集大哥杨恩元、五弟杨恩德和七妹杨恩菊开了一场“家庭会议”,主题很明确:今年刺梨怎么卖。
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而务实——“估计还有个把月鲜果就要成熟上市”“已经有好几家企业联系”“还是老合作伙伴靠谱”“签合同请他们先打预付款”……最终,四兄妹一致拍板:继续把鲜果卖给合作多年的得宝、天赐等企业。
这样的情景,在杨家已是常态。十四年来,正是凭着踏实苦干,他们从500亩试验田起步,发展到如今160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不仅自己致了富,更带动周边群众共享“金果果”带来的幸福生活。
杨恩胜正在对刺梨基地进行管护
一颗小刺梨,从“无人问津”到“争相订购”,背后是一个家庭与一座城市的共同坚持。
时间拨回2011年。安顺市政府提出打造20万亩金刺梨产业规划,并推动科研攻关成功选育出地方特有品种——金刺梨。
当时担任屯院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杨恩元敏锐察觉到机遇,多次劝说在外经商的三弟杨恩胜返乡创业。
“看中的就是政府的决心和金刺梨本身的潜力。”杨恩胜回忆道。他毅然返乡,积极参加种植培训、走访学习管护经验。
2012年,兄弟俩共同出资50余万元,借助政府免费发放的种苗,建起500亩金刺梨基地,成为安顺首批规模化种植的探索者。
理想饱满,现实却骨感。2014年,基地如期挂果,销售却遇冷。兄弟俩只能路边摆摊零售,收入微薄,大批鲜果滞销。
“当时深加工企业太少,我们连续三年把果子卖给一家企业,结果对方资金链断裂,除了零零散散给了一些预付款,收购款项至今没结清。”杨恩胜说。
艰难时期,安顺市持续推进产业扶持的政策没有变。
2015年至2016年,金刺梨先后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安顺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几年提出要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和金刺梨品牌培育。市委、市政府一边强化科技支撑,一边加快引进深加工企业。
转机,出现在2017年。
随着天赐贵宝、春归保健、云上刺梨花等企业陆续落地,企业上门收购、订单不断增长。
兄弟俩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市场的回响。
品质是硬道理。哪怕最困难的时候,杨恩胜也从不降低管护标准。
“我们基地一滴农药不打,防虫用石灰水,采摘也坚决不要小果、坏果。”正因为十几年如一日的严格管理,杨家的金刺梨糖度高、无农残,成为多家企业的“优质货源”,在市场上建立起良好信誉。
2021年起,安顺加快推动金刺梨产业“接二连三”,得宝、众鑫民享、好味达等企业纷纷进驻,金刺梨全产业链逐渐形成。
2022年,金刺梨被纳入安顺“三主三特”农业特色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也正是在这一年,杨恩胜和杨恩元动员五弟杨恩德、七妹杨恩菊加入,共同在普定、西秀、关岭等地扩建4个基地,总面积扩大到1600亩。
“去年亩产约400公斤,总产值超过300万元。”杨恩胜算了一笔账:支付土地租金60余万元,发放管护、采摘工资近百万元。“自己挣了钱,也要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十四年摸索,杨家兄妹总结出三条“致富经”:信心比黄金重要,标准决定出路,肯干才有未来。
截至目前,安顺全市已有13家刺梨加工企业,2024年鲜果收购量达1.4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5亿元。一条从种植、研发、加工到销售的金刺梨产业链已然成形,成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现在政策好、市场好,我们更要把品质做好。”兄妹四人坚定地说。他们商定:接下来要继续提升种植和采摘标准,让安顺金刺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