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经典 创新延续初心——追寻经典儿歌《读书郎》前世今生

2025-08-31 22:40:17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这首传唱大江南北、入选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经典儿歌《读书郎》,其诞生背后藏着一段与安顺苗寨紧密相连的抗战往事,更承载着民族文化交融与红色精神传承的深厚内涵。如今,随着校园课本剧的创新改编,这首老歌以全新姿态回归,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读书郎》课本剧展演

  《读书郎》的创作源于全面抗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时间回溯到1944年秋,豫湘桂战役爆发,中共南方局间接领导下的“抗敌演剧宣传第四队”(简称“剧宣四队”)42人辗转抵达贵州安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队伍中,音乐家宋扬在抵达安顺途中负伤,在当地苗族村寨一边养伤,一边教小学生们唱抗战歌曲。白天,他教学生唱进步歌曲;傍晚,便挨家挨户走访,听苗族山歌、学苗族舞蹈、与苗族同胞共饮米酒。宋扬深入体验苗家生活,以苗族芦笙调《小嘛小儿郎》为基础,融入汉族民间音乐元素,反复打磨歌词与旋律,最终创作出《读书郎》。
  “歌词平实质朴,旋律朗朗上口,既唱出了孩子上学的天真,又传递‘读书立志、读书爱国’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学习需努力和坚持’,激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玮告诉记者,歌词中,“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展现出坚韧勤学的精神,“只怕先生说我懒”传递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后半段“为穷人要翻身”“不做牛和羊”的表述更升华至进步主题——既隐喻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又呼应抗战时期全民救亡的时代需求,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民众的家国情怀。

《读书郎》课本剧排练现场

  当年,宋扬将改编后的《读书郎》在苗寨小学教唱,立刻受到师生喜爱并广泛传开。此后,这首歌成为剧宣四队的保留节目,随着宣传队的足迹传遍贵阳、重庆、武汉、长沙、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从安顺苗寨走向全国,在抗战岁月中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到了20世纪80年代,《读书郎》被编入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儿歌”。
  为深入挖掘《读书郎》的创作背景与历史价值,传承其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2024年7月,西秀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安顺学院、安顺市舞蹈家协会与安顺凤凰学校师生及家长代表,共同创作编排校园课本剧《读书郎》,将这首经典儿歌搬上生活舞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重新焕发生机。
  作为《读书郎》课本剧的编导和演员,安顺凤凰学校副校长陈燕告诉记者,校园课本剧《读书郎》通过创新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承读书立志、读书爱国、读书为民的“读书郎”精神。为了让课本剧更贴近历史与民族文化,创作团队曾多次深入汪家山苗寨。“我们和当地苗族同胞聊当年的故事,学苗族舞蹈、记苗族民歌,就是想让小演员们真正‘走进’那段历史。”陈燕说,去年夏天,正值暑假期间,团队面临着天气炎热、没有固定排练厅、召集人员困难等问题,但师生与家长们齐心协力,最终让课本剧成功呈现。
  这部原创课本剧以“书香烽火”“灵感之源”“音韵流芳”三幕展开,60余名安顺凤凰学校师生通过配乐叙述、情景舞蹈、合唱等形式,再现了宋扬在苗寨创作《读书郎》的全过程。“我们以‘读书’为切入点,用孩子的视角讲背后的故事,就是想传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陈燕解释,同时也想让更多人知道,苗族不仅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更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

《读书郎》课本剧展演

  即将升入四年级的李筱楚,是课本剧的参演小演员之一。参演过程中,李筱楚不仅锻炼了胆量,改变了胆小内向的性格,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家乡文化与儿歌背后的历史。她笑着说:“知道《读书郎》出自我们安顺,我和同学们都特别自豪!这首歌激励着我们认真读书,爱家乡、爱祖国。”
  陈燕介绍,凤凰学校开启线下巡演后,该剧陆续走进银河学校、第五小学教育集团、第八小学教育集团等校园。在凤凰学校的成功范本下,西秀区多所中小学也开始排演和创新《读书郎》课本剧。此外,西秀区各学校还通过多种形式让《读书郎》“活”起来:有的将歌曲纳入音乐课程,由专业老师指导教学;有的组建合唱团,让学生在集体演唱中感受旋律魅力。
  《读书郎》从苗族村寨走来,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全国传唱中经典化,如今又通过创新改编回归校园,旋律跨越时空,始终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典范,更是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例证。
  八十年过去了,“小儿郎”的读书声依然响亮,只是这一次,它带着历史的回响,也承载着新时代的梦想。正如陈燕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传承,让孩子在经典中感受文化魅力,让红色基因与民族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责任编辑:宋爽 校对:张家晨  二审:吴丹  三审: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