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阅兵·谈感悟】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者与花江村干部群众: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2025-09-06 11:16:16    来源:   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9月3日的清晨,花江大峡谷云雾缭绕,在峡谷上方,一座即将建成通车的超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巍然耸立。

图片

当日上午,在这座桥面距谷底625米的“云端桥堡”旁,一场特殊的活动正在举行。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花江峡谷大桥项目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团队齐聚会场,通过电视直播收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况。

大会开始前半小时,建设者们已经陆续从各个施工点位聚集到收看现场。9时整,大会正式开始。当庄严的国歌声响起时,现场出现了感人一幕——所有建设者自发起身肃立,目光凝视屏幕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齐声高唱国歌。

图片

“看着阅兵式上那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历程。这片土地,曾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红三军团十一团在花江铁索桥南岸与敌人对峙,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我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建造花江峡谷大桥,这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现在,大桥荷载试验已全部顺利完成,即将通车。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到2分钟,将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将成为贵州桥旅融合的新典范。大桥的建成,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贵州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贵州交投所属桥梁集团花江峡谷大桥项目部质检科科长邓果说。

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重点交通控制性工程,主桥跨度1420米,全长2890米,桥面距谷底水面625米,建成后将同时打破世界桥梁建筑“横竖”纪录,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和全球山区桥梁跨径第一桥。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攻克了喀斯特地貌桩基施工、峡谷强风环境下吊装等多个世界级技术难题。

图片

收看直播过程中,建设者们全神贯注,贵州交投所属桥梁集团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团支部书记万哲甫告诉记者:“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地质复杂、环境恶劣等,但我们靠坚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一步步克服了这些困难。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不退缩,勇往直前。”

在花江峡谷大桥这座世界级大桥的建设现场,伟大抗战精神与新时代建设者的使命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收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内心深受震撼。作为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者,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与抗战时期先烈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先烈以热血护山河,吾辈以青春守盛世。铭记历史,自强不息。我们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高质量完成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贵州交投所属桥梁集团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张杰说。

在花江峡谷大桥桥下,与大桥建设紧密相连的花江村,干部群众早早就聚集在花江村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一起收看大会直播实况。这个位于北盘江畔的古村落,不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更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35年,红军长征在此与敌激战,保障主力顺利渡江,留下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图片

见证了花江村变迁的老支书梁绍宇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看完阅兵仪式后,他的眼里充盈着泪花,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看到阅兵仪式上那些整齐的方队、先进的装备,就想起当年我们参军时的情景。看到国家军队这么强大,我心里特别踏实。我们当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们都能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继续奋勇前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如今的花江村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桥旅融合”等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奋斗精神,化作了家家户户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伟大抗战精神和我们花江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都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人民。这种精神跨越时空,仍是我们基层工作者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结合花江峡谷的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研学+生态旅游’线路,抢抓‘桥旅融合’发展机遇,让更多人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同时,了解花江村的发展变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花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柴方君在看完了大会的直播实况后激动地说。

花江村村民付正国看完阅兵仪式后感触颇深地说:“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幸福生活的背后,是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如今,看着阅兵式上那威武的方阵、先进的装备,我心里满是自豪和感激。”

图片

铭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从抗战胜利的荣光到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从长征路上的烽火到乡村振兴的蓝图,花江峡谷畔的建设者和干部群众,正将铭记历史的深情缅怀,转化为苦干实干的自觉行动,以大桥为媒,以精神为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文/图 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邓忠胜 杨朝敏)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