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中大地的青山绿水间,西秀区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谱写出一支支动人的富民增收曲。
老落坡林场黄柏种植基地
在这里,中药材如何变成了农户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近日,记者走进该区田野、林间,探寻“一株草药”种出产业“千金方”的振兴密码。
“种植太子参成本虽高,但正常情况下,亩产1400斤,烘干后也有400斤。”近日,记者走进杨武乡的家合村,药农高维兴向前来“取经”的农户说起了自己的种植心得。
杨武乡家合村药农采收太子参
据了解,杨武乡的海拔、气候、土壤等优势,给太子参创造了良好生长条件,近年来,在省、市、区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当地农户积极种植太子参,把药材变成了“药财”。
“今年,全乡太子参面积1450多亩,上百户农户种植,总产值3000多万元,可带动村民务工增收160多万元。”杨武乡农服中心负责人娄启超说,乡里还种有黄柏、山桐子、茯苓、何首乌等中药材,总面积达3400多亩。
安顺“药王谷”种植的黄柏
老落坡林场,是西秀区木本中药材和林下中药材集中发展区,多种中药材在这片林地“安家”。
步入位于林场的安顺药王谷中药材种植基地,漫山的黄柏树绿荫如盖,林间奇花异草随处可见。
“合作社现有黄柏林3000亩,林下、林中套种的其它中药材有500亩左右。”安顺市西秀区钰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云虎介绍,十多年前,合作社抢抓老落坡林场林地生态修复契机,承包万余亩林地种了黄柏,在黄柏林里间作黄精、苦参、铁皮石斛、桔梗、黄花等喜阴中药材。
“黄柏种下后要8到10年才能收,套种其它中药材,可以实现以短养长,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任云虎说,除销售新鲜药材外,合作社还将药材烘干加工成中药饮片,也通过代加工方式生产黄精茶等养生产品,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
近几年,该合作社年均销售额500多万元,每年发放群众务工费约200万元。
同是在林场,从腹地制高点向南望去,连绵的数十座山丘遍植黄柏,成了当地富民兴业的“绿色银行”。
贵州绿色田地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查看淫羊藿长势
“2023年,公司开始在这里种中药材,现在黄柏达5000亩。我们还在合适的林地套种了近千亩短期能采收的低矮中药材,有黄精、淫羊藿、头花蓼等,确保‘一地两用,一地双收’。保守估计,这5000亩黄柏林就能产生2亿元的产值,每年带动群众务工增收300多万元。”贵州绿色田地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学顺介绍道。
搭建起稳定的药材销售渠道的同时,该公司在政府项目资金支持下,正在筹建中药材加工厂,将安装3条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
在林地种植木本中药材,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向奔赴”。
“西秀区木本中药材以黄柏为主,现全区在地黄柏达3万余亩,已形成旧州镇、岩腊乡2个万亩以上连片种植区。林下中药材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大约有3.2万亩。”西秀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益林说。
旧州镇林下种植的淫羊藿
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了林下生金,种出了富民“良方”。
“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8万余亩,各乡镇都有种植,涉及28个纯中药材品种。算上食药兼用型药材,总面积有10多万亩。”该区农业农村局中药材产业专班工作人员罗元勇说,西秀区中药材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育苗、种植、代加工、初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格局,去年,纯中药材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
下一步,西秀区将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不断发力,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撬动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能力全面提升,让药农种植有底气、药企发展有信心,推动全区中药材产业稳步向纵深发展,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