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生金” 花椒产业铺就治荒富民新路径 ——镇宁民族村探索发展花椒产业小记

2025-09-10 23:47:35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秋日阳光泼洒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镇宁白马湖街道民族村,曾经山石裸露的荒山,如今挺立起棵棵青翠的花椒树。山坡上,长势喜人的花椒树正舒展新芽,嫩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村民们穿梭在花椒苗间,打药、除草,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


 山坡上成片的花椒树

“以前这片山除了石头就是杂草,想种点啥都难。现在花椒长势良好,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站在花椒苗旁,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民族村副主任韦成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欣慰道。

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的民族村,长期受“土质差、山石多、地块散”的自然条件制约,平整土地较少,产业发展一直是村里的“短板”。“不是没想过发展产业,但种过蔬菜、发展过食用菌,还种过生姜,试过好几次都没成气候。”韦成坦言,过去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山地,增收渠道狭窄。

 花椒长势良好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把脉问诊”,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结合气候和土壤特性,最终选定了更耐贫瘠、宜于山地种植的本地花椒品种。

“确定好种植花椒后,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起初大家顾虑重重,之前屡试屡败,对大家打击很大。后来在时任驻村第一书记黄凰的带领下,大家下定决心,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尝试。”韦成介绍,村里成功争取到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水库移民后续扶持项目资金134万元,采用“村集体+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本地花椒170亩。

“本地花椒在镇宁尚未形成规模种植,我们本地餐馆及过年制作腊肉、香肠等,对它的需求量大,长期供不应求。”韦成算了一笔账:花椒三年进入盛产期,预计明年五六月份就能批量挂果。一棵花椒预计可采摘5至10斤,按市场价每斤百元左右计算,收益颇为可观。花椒收益一部分归村集体,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其他产业,一部分分红给脱贫户。同时,土地入股的农户还能按比例获得分红。

村民开荒种植花椒

“光开荒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石头多的地块长满杂草灌木,村民们得用工具一点点清理。”韦成指着远处的山坡回忆道。今年1月底,170亩花椒苗全部栽种完毕,经过村民们精心管护,成活率高达85%以上,部分花椒已开始零星挂果。

脱贫户罗享辉是村里最早参与花椒种植的村民,他从去年冬天的开荒整地就加入了队伍,每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又参与日常管护,“以前在家只能四处打零工,现在开荒、施肥、灌溉、打药、除草,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活干,好太多了。”在民族村,像罗享辉这样依托花椒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

 村民正在除草

“花椒项目从开荒、整地到种植、管护,全程需要大量人工,普通管护每天70元,技术工种能拿到100元,每次都要组织20多名村民干一个多月,对于许多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这是实打实的增收门路。”村支书助理邓苑圆介绍,产业发展的红利正逐步释放,目前已累计带动村民务工3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33万余元。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村里还在开荒后的间隙地种了100多亩毛豆。

如今的民族村,昔日的荒山正蜕变为“金山”。下一步,民族村将持续做好花椒树苗的管护、花椒品牌打造、销售渠道拓展等工作,力争让花椒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山间的椒香,正飘向民族村充满希望的未来。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徐昕 三审 康馨月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