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之五丨荒山披绿 椒树生“金”

2025-09-11 15:10:10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昨晚加工花椒到凌晨,今年收成好,累一点也值。”走进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种植大户曾德春家里,刚加工好的花椒摊在烘干机上,阵阵椒香扑鼻而来。

 曾德春家新加工的花椒

作为土生土长的坝山村人,曾德春与花椒的缘分已延续三十多年。可他从没想过,石缝里种出的花椒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坝山村原属关岭自治县板贵乡(现与花江镇合并),地处“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腹地——这里抬头是危岩,低头是碎石,一下雨土层就被冲刷,“种玉米收不了一箩筐,挑水要走两里地”是老一辈的共同记忆。曾德春回忆起曾经在石缝里种粮食,“播下种子却难见收成,一年到头勉强够糊口,哪敢想赚钱?”

改变始于1992年,关岭自治县启动“坡改梯”工程——干部群众扛着锄头、背着树苗,在石头缝里一镐一镐地凿土,硬生生在荒山上开出层层梯田。“那时候全村人齐上阵,大家一起干!”坝山村党支部书记胡勇记得,第一批花椒苗栽下时,村民们天天去山上看,“就盼着这苗能活,盼着荒山能变绿。”

靠着这股劲,板贵人最终种下2万余亩花椒,曾经裸露的石山渐渐被绿意覆盖。

 坝山村花椒产业

独特的喀斯特低热河谷气候,造就了花椒的优良品质——这里生长出来的花椒颗粒饱满,麻味醇厚,还带着一股独特的清香。

待丰收的花椒

“没想到石缝里的东西这么受欢迎!”曾德春说,花椒不仅走进了省内外市场,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韩国。到2017年,坝山村的花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待丰收的花椒

可就在日子有了盼头时,新的难题出现。“花椒树像人一样会‘老’,”曾德春叹气道,“树龄一长,枝条就弱了,以前一亩能收300多斤,后来要达到200斤的产量都难。”那两年,他天天围着花椒树转,试着施肥、修剪,可产量还是上不去。

工人正在进行花椒加工

转机出现在2017年。贵州省人社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深入关岭调研,与县委、县政府共同谋划花椒产业发展,决定从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组织600多名椒农到有名的花椒产地——重庆江津“取经”。

曾德春也在考察的队伍中。“看到他们剪枝采摘的方式,我简直不敢相信!”他回忆,他们不是一颗一颗地摘,而是把整枝结果的花椒条一起剪下,“我当时就想,枝条都剪了明年还怎么结果?”尽管心存疑虑,但曾德春还是决定试一试。

关岭花椒加工品

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年花椒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提高。“枝条剪对了,新芽发得更多、更壮!”他笑着说,“矮化之后采摘更方便,产量也从原来亩产200多斤提高到600多斤!”如今,曾德春成了坝山村有名的“土专家”。

技术活了,政策也跟着“发力”。“当时县里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种植,每亩种75株花椒,就补贴200元,还派技术员指导。”胡勇回忆道。如今,全村296户家家种花椒,总面积4000余亩,其中50多户已能在家里完成花椒的初步加工。

技术掌握了,补贴有了,曾德春不仅将自家花椒种植面积扩大至50亩,还租了30多亩其他农户的地。如今,曾德春的花椒不仅不愁卖,还成了“香饽饽”——80亩的花椒今年他卖了20多万元,自家的花椒不够销,还得从周边农户手里收。据统计,今年坝山村花椒总产值达1000余万元。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郝媛 詹艳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徐昕 三审 康馨月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