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岭沙营镇纸厂村的山壁间,一处刻着“永甯州北界”的古老遗迹悄然揭开神秘面纱。这些刻在岩壁上的字符长0.95米、高0.25米,经普查人员清理辨认,被确认为明代永宁州界碑,为研究当地历史地理变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佐证。而这,只是安顺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众多重要发现的一个缩影。
刻在岩壁上的“永甯州北界”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23年11月启动,计划持续至2026年6月,共分三个阶段推进。截至目前,安顺市已顺利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对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及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实地调查。
安顺市是黔中地区的文化重要区域,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各类文物古迹,这些古迹真实记录了当地历史发展的变迁过程。
“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实际是对当地文物资源的一次系统梳理与排查,能让以往未被关注或较少提及的不可移动文物,重新进入公众和研究人员的关注范围,为后续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市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安顺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继平介绍。
安顺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班寻找文物
据了解,此次普查范围广泛,涵盖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共六个类别。其中,古文化遗址细分为17个类别,古墓葬4个,古建筑15个,石窟寺及石刻5个,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个,其他3个,总计63个细分类别,确保了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为了让更多隐匿在山野乡间、市井街巷的文物“浮出水面”,安顺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班率先从社会力量动员入手,打出了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一方面通过全网发布征求公告,得到网友们热情响应,积极留言提供线索。同时,普查团队广泛邀请社会专家参与,借助专业力量拓宽普查视野,同时还通过自媒体、新媒体平台,让文物普查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强大共识。
安顺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班寻找文物
“这次普查的难度超出预期,很多文物藏在深山老林里,有的被茂密的植被完全覆盖,有的隐在废弃村落的断壁残垣中,找起来就像大海捞针。”回顾普查历程,王继平感慨道,“我们寻找文物的车刚好跑了25000里,这一路翻过山沟、蹚过溪流,走过不少连导航都找不到的小路,可以说它一次意义非凡的‘新长征’路。”
如今,前两阶段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后续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接下来,安顺市将把挖掘到的文物按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物等类型精心编辑成册,这不仅是对当地丰富文化遗产的一次全面盘点,更将为这些珍贵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注入新的活力,让安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