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何以平坝?——从明代“戍边屯田”到现代“黔中粮仓”

2025-09-22 22:41:10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阡陌纵横,田畴似锦,秋风过处,11.7万亩稻浪翻腾,跳跃出丰收的音符,正所谓“天高云淡阔,万里谷粟新”。

  这是平坝的最美秋景。这里,明代屯军垦荒的农耕印记与现代农机的轰鸣交织,600多年前保障戍边将士的“军粮仓”,如今已蝶变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平坝大米”产地,更铺就出三产融合的“致富路”。这座深藏于平坝山里江南的“黔中粮仓”,正以“每寸土地产金、每粒粮食生辉”的魄力,筑牢“金色”粮仓,勾勒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明代屯垦筑牢“黔中粮仓”基因

  平坝,自古便有“黔中粮仓”的美誉,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水稻种植历史,如同血脉一般深植于这片土地。

图片

稻田阡陌纵横

  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平坝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历经千万年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之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为水稻等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据明代郭子璋《黔记》记载:“负崇岗,临沃壤,地当要冲,城压平原,山拥村墟,水环郊垌,四野田畴弥望”。

  这是较早记载平坝盛产粮食的史料,也证明平坝早在600多年前就有了“稻花香”。

  “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秋收时节,走进平坝区天龙屯堡古镇,传唱百年的民谣仍在耳畔回响。“屯堡”二字,既藏着“囤积粮草”的功能,也蕴含“军事堡垒”的属性。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率大军南征,平定云南后,为巩固西南边疆,数十万大军就地屯垦。《明实录》记载:“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

金色的水稻粒粒饱满缀满枝-FZ10021167662.jpg

秋来稻香

  数百年过去,屯堡老屋静静矗立,屋前的水稻在秋日的阳光下翻着金黄,古老的耕作智慧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为“黔中粮仓”丰收盛产筑牢坚实的文化基因。

  “平坝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繁荣,为如今平坝大米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平坝区副区长王秀勇介绍,借助平坝自然禀赋及种粮的优良传统,从2004年始,平坝区政府将平坝大米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并制定平坝大米发展规划与发展意见、大米发展风险保障基金等多项措施,将全区优质大米产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品牌化方向发展。

从“种好粮”到“树品牌”的产业化之路

  万粮尽归仓,“丰”景美如画,9月下旬,平坝全面进入秋收时间。

  在平坝区羊昌乡、白云镇、夏云镇等水稻核心产区,记者看到大型水稻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腹中”,收割、脱粒,实现颗粒归仓。

  “平坝!平坝!地如其名。”王秀勇的话,道出了当地种粮的先天优势——6个万亩大坝、14个500亩以上大坝连成片,34万亩耕地中29万亩是水田,占比达85%。作为贵州少有的平原地区,平坝耕地仅占全市8%,粮食产量却占12%,其中水稻年产量稳定在5万公斤以上。

  这份“粮食高产”的底气,源于对耕地的精心守护。自2012年起,平坝区累计建设67个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20.3万亩。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昔日零散的地块变成了 “吨粮田”,为水稻品质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良田有保障,良种良法是品质的基础。平坝区把“良种良法”作为突破口,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着手推广本土优质常规稻种“金麻粘”,并主动联动省、市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等专业科研单位,对核心稻种持续改良,最终培育出一批更契合平坝气候土壤条件、兼具高产量与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联合收割机驰骋沃野-FZ10021167660.jpg

联合收割机驰骋田间

  农业机械化提升种植效率。“今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1.7万亩,为保障丰收季水稻应收尽收,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全力推进机械化,全力守护丰收成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农推站负责同志张青江介绍,目前,平坝区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化综合使用率达6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0%。

  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在羊昌乡平坝区君合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托管的上千亩稻田,一串串稻穗沉甸甸地低下了头,在轰隆隆的收割机响声中,收割、脱粒、打碎秸秆、稻谷装车,一气呵成。

  “今年我托管了1500多亩水田,涉及农户500户。”该公司负责人杨剑君表示,公司提供农业托管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涵盖整地、插秧、病虫害防治及稻谷收割。

  “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稻谷”,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黔中粮仓”日益丰实。2023、2024年,全区已累计完成托管稻田面积13.25万亩。围绕技术服务、农资配送、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10大服务功能,发展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8家、农机大户2户。

  要多种粮、种好粮,更要卖好粮、增效益。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共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种粮也被赋予了“产业化”的新内涵。

平坝区白云镇昊禹米业水稻种植基地-FZ10021167659.jpg

昊禹米业水稻种植基地

  目前,平坝已培育昊禹米业、黔坝米业、黔和米业等十多家日产100吨以上的粮油加工仓储企业,形成平坝大米产业集群,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2003年平坝大米荣获“首届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到2004年平坝大米生产地域获得1.14万亩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再到2019年“平坝大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平坝大米”的招牌越擦越响亮。

一粒米串起三产“致富链”

  “平坝新米上市稍晚,是因为生长周期有155到165天,好气候才能育好米!”在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稻花香里”田园综合体,总经理杨勇正对着手机拍摄短视频,他的抖音账号已拥有30万粉丝。

水稻丰收丰产-FZ10021167661.jpg

颗粒归仓

  自2007年创立以来,昊禹米业就跳出“单纯种米”的思路,依托1250亩优质稻基地打造“昊禹・稻花乡里”景区。以“一粒米的故事”为主线,“稻田画”为亮点,景区融合智慧农业产业园、田园观光小火车、亲子农耕体验等业态,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紧密结合。

  “我们要让稻田变成‘可体验的场景’。”杨勇介绍,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大米销量同比增长20%,实现“品牌影响力+产品销量”双提升。

  一粒“平坝大米”串联起的三产融合发展不止于此。

  “住民宿、看稻田、体验丰收,这趟旅行太值了!”来自贵阳的游客王女士,在小河湾村度过了愉快的周末。

昊禹米业打造的稻田画.jpg

昊禹米业打造的稻田画

  小河湾、天龙村、邢江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曾以水稻种植为主,如今保留“村在田中、田绕村走”的原生态格局,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民宿产业,成为“生态+农耕+旅游”驱动的乡村旅游新样本。

  “以‘水稻田为根’、以‘四季主题’为脉、以‘村民增收’为果,既守住了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本底,又让‘千年粮仓’的农耕资源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经济价值。”王秀勇介绍,平坝依托稻田的生态与农耕属性,发展旅游、民宿、研学等第三产业态,让“一亩田”在“不影响种粮”的前提下,通过“场景体验”获得额外收益,真正实现了“一亩田多份收入”。

  从明代屯粮地到现代地标粮,再到产业融合新高地,平坝水稻的数百年变迁,不仅是一粒米的升级,更是一方农村土地的发展密码——以粮为基,以产延链,以融促兴,绘出业兴民富的新画卷。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洪文洁  伍水清  李伟  桂传念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程丽匀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