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紫云自治县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图景: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硕大的红芯红薯、火红的辣椒、飘香的烟叶……从坝区到山地,从种植到加工,丰收不仅写在广袤的土地上,也写进了农民的心里。
村民采收香菜
今年,紫云全县种植水稻12.9万亩、玉米14.55万亩、红芯红薯4.2万亩、辣椒1.19万亩、烤烟1.24万亩。正值收获季,一幅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稻玉米迎丰收 田间地头收割忙
9月19日,板当镇尅混村的千亩坝区里,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装袋一气呵成,颗粒归仓。
收割机穿梭在田间收割水稻
“今年风调雨顺,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我家4亩水稻,保守估计亩产1200斤,总产5000斤不成问题。留一半自家吃,另一半卖钱。”尅混村村民韦小柳说。
板当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罗倩倩介绍:“尅混坝区土地肥沃、水资源好,面积1000亩。过去,只要上游涨大水,靠河边的稻田常被淹,产量受影响。如今,黄家湾水库建成后,对格凸河上游水量进行有效调节,靠河边的低洼地不再被淹,部分曾无法耕种的水淹地也变成了良田。”
在火花镇懂桑村的田坝里,几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着沉甸甸的稻穗。
“今年水稻长势好,颗粒饱满,我家8亩稻田亩产达1200斤。收割机每亩收费150元,比人工省时省力。”村民韦连吉说。
近年来,火花镇依托低热河谷气候、肥沃土地和充足水源,推行稻菜轮作,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打造“火花香米”品牌。今年,紫云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2.9万亩,各乡镇正趁晴好天气加快收割。
在猴场镇打联村,一排排整齐的玉米地迎风摇曳,穗大粒饱。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其间,熟练采摘玉米棒,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村民正在收玉米
“我家种了15亩玉米,今年风调雨顺,亩产可达1200斤。虽然市场价每斤1.5元,还可用来养猪、养鸡、养鸭,实现‘粮畜双丰收’”村民罗玉娘笑着说。
在猴场镇客座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里,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杨通云介绍:“我们推广密植技术,玉米亩产超1200斤,按1.5元/斤算,产值1800元;行间套种的大豆亩产250斤,按3.5元/斤算,产值875元。”
今年,紫云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4.55万亩,眼下正值采收期,各村正忙着剥叶、脱粒。
让“紫云味道”香飘四方
时下正是红芯红薯挖收季节。在白石岩乡干水井坝区,村民们分工协作,翻挖、去泥、分拣、装箱、搬运,一派丰收景象。
村民挖收红芯红薯
“乡公司、种植大户有收益,我们才有务工机会。”干水井村村民高明花说,她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00元,既能补贴家用,又能减轻子女负担。
在白石岩乡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红芯红薯分选销售点,负责人王应江正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近期订单量持续增长,最多一天接到1000多单,每单5至10斤,实现“当天接单、当天发货”,确保新鲜直达消费者。
今年,白石岩乡通过乡公司示范、大户带动、农户分散种植的方式发展红芯红薯产业,全县种植面积4.2万亩,正有序挖收,抢占市场先机。
在五峰街道中心村,种植大户陈勇请了10多位村民帮忙挖收。今年,他不仅用自家承包地种植,还流转周边土地,共种植红芯红薯100亩。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家公司、10余家合作社及40户种植大户参与,以白石岩乡、五峰街道为核心区,辐射周边村寨,让“紫云味道”香飘四方。
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初秋时节,烟叶渐黄,正是采收“赶烤”的好时候。在宗地镇新寨村,烟农马签的63亩烟田一片金黄。“每炕能出800斤干烟,平均每斤16元,一炕就能卖12800元。”
工人分选烟叶
今年,宗地镇共种植烤烟1020亩,涉及19户烟农,预计收购烟叶23万斤。此时,田间、烤房、收购站处处是忙碌身影。
在板当镇烟叶收购站,79户烟农种植的3516亩烟叶正在分选、捆绑。每户种植规模从30亩到100余亩不等,主要分布在大坝、洛麦、小寨关等村。
辣椒也是紫云的重要经济作物。在猫营镇沙坎村格其坝组,村民们采摘、分拣、装袋,火红的辣椒映红脸庞。
“在家门口摘辣椒,按斤算钱,我一天也能挣百十来元。”村民汪国秀说。采摘报酬0.4元/斤,手脚快的一天能摘250斤,收入120元。同村的张小兰更是能手,日均采摘400斤,日收入200元。
村民采摘辣椒
沙坎村辣椒种植大户说:“这里的气候、土壤适合种辣椒,今年亩产肯定超4000斤,按每斤2元算,亩产值达8000元。”全村26户大户种植面积超600亩,涵盖酱香椒、线椒、鸡爪椒等品种。
在猴场镇小湾村辣椒加工厂,自动化烘烤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将鲜椒送入生产线,经去杂、去柄、烘烤、分选后,袋装干辣椒整齐码放。
今年8月,猴场镇引进贵州山椒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收购—加工—销售”闭环,解决了鲜椒销售难的问题,提升附加值,为群众增收开辟新路径。今年,紫云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11968.6亩,预计采收量15741.262吨。
刺梨汁加工车间,工人正在装卸刺梨
从水稻、玉米到红芯红薯、辣椒、烤烟以及刺梨、蔬菜等,紫云自治县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丰收的果实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这片沃土上,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