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屯堡地戏唱出新声,千年的蜡染纹样邂逅现代设计,红色故事通过民族歌剧直抵人心,石墙记忆通过国际影展与世界对话……这些生动场景,不仅是安顺文化传承的缩影,更回答着新时代的命题:如何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挣脱时间束缚,成为推动发展的鲜活动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近年来,安顺始终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从非遗活化传承到文艺精品创作,从文旅融合发展到全民共享成果,安顺不仅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蓬勃生机,更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脉络,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从“一人守艺”到“众人传薪” “咚咚锵锵……”在安顺武庙内,随着锣鼓声,一群身着地戏服装的年轻人手持木质兵器,正精彩演绎《三国》选段,一招一式既有传统韵味,又透着青春朝气。 “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地戏,学习地戏,我感到非常欣慰。”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告诉记者,他们积极依托屯堡地戏体验馆,在安顺武庙形成常态化的表演、体验、研学等,让非遗地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安顺武庙内的地戏演出 近年来,安顺通过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创新传承方式、扩大传承群体,以“活态化”与“年轻化”为核心,积极加强传承人管理和培训教育,鼓励青年传承人守正创新,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3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人。 与此同时,校园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打破“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我市积极推进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 马官中学花灯操 在西秀区旧州中学,学生们伴着明快音乐做起改编自地戏元素的课间操,一招一式尽显地戏独特魅力;在普定县马官中学,学生们则随着花灯旋律,手持扇帕跳起自编的校园花灯广播体操,场面壮观而富有朝气;在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蜡染社团的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精心创作蜡染作品…… 各校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开设地戏、蜡染、书法等社团,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养与文化认同。同时,邀请文化专家、民间艺人进课堂,讲解当地历史与民俗风情,让青少年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如今的安顺,文化传承早已告别“单打独斗”。从跟着艺人学戏的学生,到参与研学体验的游客,再到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多元群体汇成传承合力。当年轻人主动用短视频记录地戏表演,当游客带着蜡染手作分享旅途体验,六百年的文脉便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复刻传统”到“创新叙事”
这首传唱大江南北、入选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经典儿歌《读书郎》,其诞生背后藏着一段与安顺苗寨紧密相连的抗战往事,更承载着民族文化交融与红色精神传承的深厚内涵。如今,随着校园课本剧的创新改编,这首老歌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读书郎》课本剧展演 安顺凤凰学校副校长陈燕作为课本剧的编导和演员,她表示,《读书郎》课本剧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典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读懂红色历史,更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例证。 近年来,安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紧扣红色文化、屯堡文化、民族文化三大核心,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以创新为笔,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化精品:舞蹈诗《安·和·顺》抒写跨越六百年的家国情怀;红色舞剧《王若飞》再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史诗歌舞剧《大明屯堡》《屯堡长歌》展现屯堡人六百年迁徙史;电影《二枚铜元》、民族歌剧《弄染之光》以艺术形式重现红色故事…… 大型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公演 罗含瑶 摄 在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安顺还注重跨域交流,让传统文化不断“破圈”。地戏《哪吒闹海》在贵阳越界影视城演出,呼应电影《哪吒2》热映;屯堡服饰亮相“贵州村T”、地戏跨界展演,推动非遗从乡土舞台走向时尚前沿;地戏团队赴5省8市开展“屯堡文化全国行”,在南通新春非遗大巡游中获央视镜头聚焦。 此外,为了让精品佳作惠及更多群众,安顺还常态化开展文艺轻骑兵下乡、地戏花灯路演巡演、帮帮唱、音乐节等活动,并取消安顺文庙门票,推动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延时开放,让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从“文化资源”到“自信名片”
近年来,安顺以文化为媒,通过文旅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天龙、云峰等核心景区设立非遗实践基地,推动地戏、花灯等技艺从“舞台表演”走向“沉浸式体验”,让地方文化迈向国际舞台。
10月15日,云峰屯堡景区热闹非凡。鼓声、号角声震耳欲聋。沉浸式剧目《跟着九哥逛屯堡》让游客们踏上了一场穿越之旅。 沉浸式剧目《跟着九哥逛屯堡》 游客接过“将士”递来的米酒,跟着鼓点参与剧情,在互动中感受“屯边戍守”的家国情怀。 “当我们去接过那碗米酒,与‘将士’击掌的瞬间,六百年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了。”长沙游客李锐开心地说道。 云峰屯堡景区位于安顺市以东18公里的西秀区七眼桥镇,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面对大同小异的屯堡景区,如何脱颖而出差异化发展?云峰屯堡景区给出了答案:打造“活态明朝博物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明遗风。 如今,在景区不仅能看到屯堡文化的风貌,还可以穿汉服游园、购票享汉服体验、欣赏古乐器展演、参与“村T”等特色活动,在多元互动中,全方位感受屯堡文化魅力。 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国庆前夕,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旧州古镇启幕,大展以“六百年大明遗韵·三千里家国情怀”为主题,吸引了海内外摄影师和游客探寻屯堡文化密码。意大利摄影师弗朗切斯科·托比亚在旧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在他看来,“屯堡是一本等待被重新打开的历史相册。”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安顺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半径:通过“屯堡文化全国行”活动,组织地戏团队赴5省8市演出30余次;在安顺入境旅游北京推介会上,地戏表演面向20多国驻华使节展示;创新推出卡通形象“安安”“顺顺”、短视频《徐霞客的安顺奇缘》,相关话题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超200万;通过文旅推介会、驻华使节交流、国际学术考察等活动,将地戏、蜡染、屯堡服饰等安顺本土文化推向世界。 安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走向未来。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