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立足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将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县域发展全局,持续加大文化保护投入,不断探索文化活化利用新路径,让文化遗产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影响力的重要引擎。
拓片为媒 唤醒千年文脉
走进亚鲁王城内的印山书画院,百余幅文物拓片作品映入眼帘。它们从当地的摩崖石刻、古宅牌坊等文化遗存上拓印而成,完整留存了地域文化的历史印记。
拓片传技
“第一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拓片作品让我十分震撼,既能感受到紫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看出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市民肖大双参观后,发出了感慨。
一张拓片,便是一段历史的鲜活注脚。拓片作为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文物保护与历史挖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2年起,紫云成立拓片专班,对全县重要文物古迹开展普查并进行拓片保护。一年多来,专班成员足迹遍及全县13个乡镇(街道)160余个村寨,发现摩崖石刻、古驿道等300余处,拓制作品200余件。
去年1月,《仁者寿——紫云文化古迹拓片集》出版发行,这是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鲜活样本。该拓片集系统收录了紫云自治县近年来抢救性拓印的317幅文物古迹拓片,涵盖摩崖石刻、古碑、古牌坊等多种类型,既完整保留了文物的原始信息,又通过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让原本“藏于山野”“立于角落”的文化遗产走出小众视野。实现了文物保护成果从“专业领域”向“全民共享”的延伸。
“希望更多群众能看到拓片集和展览,让子子孙孙记得曾经的故事,找到自己的根。”紫云自治县文物古迹拓片协会主席陆凯说道。
遗址守护 筑牢历史根基
如何让沉睡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紫云以文化挖掘为核心、以守护传承为根基,通过普查建档、革命遗址挖掘保护等多维发力,让散落县域的文物遗产走出沉寂,成为滋养地域文脉、赋能发展的鲜活力量。
文物普查是摸清文化家底的基础工程。2012年,紫云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公布100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其中省级1处、市级2处、县级4处。2016年,紫云顺利完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精准登记50件(套)藏品,为后续的精细化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猫猫冲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质地古朴、纹饰简练,不仅直观展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智慧,更成功填补了紫云史前文化遗迹的考古空白,将当地人类活动的历史脉络向前延伸了数千年。
红色文物承载着革命记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紫云扎实推进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工作,系统梳理登记9处重要革命遗址,4处为红军长征过紫云时留下的珍贵遗存。
其中,坝羊镇新山村锅厂寨红军标语于2021年成功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当地通过房屋修缮、历史风貌恢复等针对性举措,让历经风雨的红色印记得以妥善保护、代代相传,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与魂。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这份责任与担当,让更多沉睡的文物走出历史长河,讲述紫云的文化故事。”紫云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管所负责人王俊说道。
非遗活化 焕发时代价值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立足境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构建完善保护体系、强化传承培育、推动跨界融合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
《亚鲁王》史诗传诵
国家级非遗的《亚鲁王》史诗,是苗族先民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为守护这一文化遗产,紫云多渠道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14.8万元,重点用于传承人生活补助、技艺培训及项目抢救性记录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保护工程,对《亚鲁王》史诗的唱诵内容、相关器具、传承人口述史等进行高清影像采集与数字化归档,构建线上资源库方便大众查阅学习。此外,连续举办两届“亚鲁王杯”文创设计大赛,吸引省内外设计爱好者参与,诞生出亚鲁王主题银饰、刺绣文创礼盒、史诗绘本等一批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作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苗族刺绣
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下,紫云非遗工作形成“申报—保护—推广—传承”的全链条发展格局。2024年,当地非遗项目申报成果丰硕,新增3项省级、5项市级、7项县级非遗项目,其中“紫云苗族蜡染技艺”“宗地山歌”等新项目的纳入,进一步丰富了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系。传承载体建设持续发力,建成4家县级、2家省级非遗工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蓬勃开展,全年累计举办50余场。传承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形成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传承梯队,其中省级传承人王启萍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出20余名苗族刺绣技艺骨干,让古老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截至目前,紫云已构建起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全县共有非遗项目70项,其中包含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24项、县级项目33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非遗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资源。”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仕芬表示,下一步,紫云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传承机制,深化非遗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新路径,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