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边界的清晨,晨雾尚未散尽,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山村的街巷里,已有了热闹的身影——身着瑶绣服饰的瑶族妇女与经营民宿的汉族商户并肩清扫路面;不远处的陀螺广场上,瑶族、苗族、汉族孩子们追着旋转的陀螺奔跑,清脆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这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村图景,定格了瑶山村从“与世隔绝的深山贫寨”到“多民族共居共乐和美村寨”的华丽蝶变。瑶山村先后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黔南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基地”“荔波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
近年来,瑶族村以“‘七迁’出深山、‘五变’促发展、‘五共’促交融”的“七五五”工作法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走出了一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搬迁从不是简单的‘挪窝’,而是要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起走向现代化。”瑶山村党总支书记谢玉明向记者讲述着瑶山人的“迁徙奋斗史”:1955年第一次从深山里、山洞中迁出了40户,瑶山白裤瑶同胞结束了“游猎生活”;1996年第二次和1998年第三次跨乡搬迁,让瑶山村人民群众终于有了稳定的居所和土地,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先后实施开发式扶贫和两次生态移民搬迁,第四批30户、第五批150户、第六批315户,住进了两层楼房;2017年至2019年第七批搬迁,深山中的最后246户1045名瑶族同胞被安置到县城和梦柳等地,让“搬得出”真正变成“住得稳”。

在瑶山古寨的一间不起眼的民房里,37岁的瑶族同胞谢五春正带着孩子操作一台机器,制作各式陀螺。扶贫车间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还推动了文化扶贫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外地打工,但如今村子的发展机遇吸引他回来制作陀螺,每月稳定的收入让他能兼顾家庭,这比在外打工好多了。七次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搬迁,不仅让瑶山人“搬出深山”,更让他们一步步“融入现代”,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筑牢了坚实根基。
搬出深山只是第一步,让各族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还要靠产业赋能。“老谢”,谢永光,瑶山村第一个开农家乐的人。这对于世世代代居于深山以狩猎为生的瑶族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转变。在瑶山古寨的“瑶家食府”里,老板谢永光正忙着给客人端上瑶家酸肉。“收入最多的一天能有7000多元。”这家小饭馆,如今成了游客必打卡的“网红店”。谢永光农家乐的接待规模也逐渐扩大,现能同时容纳200人用餐。他又在二楼准备了8间客房,旅游旺季几乎住满。谢永光说,“是‘五变’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瑶山古寨的民宿与农家乐行业蓬勃发展,从最初的寥寥几家发展到如今的20余家,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

谢永光口中的“五变”,是瑶山村党总支依托荔波旅游资源推出的创新举措——将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村民变演员、产品变商品,把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3年,村里以合作社为纽带引进企业打造瑶山古寨景区,发展民宿、扶贫车间、瑶人喜宴等业态,村集体经济达260万元,民宿床位突破1000个,还获评“国家甲级民宿”,瑶绣、陀螺、陶艺等受到市场热捧,旅游直接带动785人就业创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3123元,整个瑶山村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主体产业的发展格局。

同时,村里打造的写生基地更与全国110多所高校合作,累计接待师生2万余人次,让“瑶山风景”变成“画中风景”,更变成“致富风景”,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山间落地生根。
产业兴了,更要靠治理聚人心。以瑶山村党总支为主体,吸纳村内各族群众及外来商户等新村民代表创新搭建瑶山古寨管委会,把村庄规划、打造等方面统一交由管委会进行管理,以“五共”(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多元主体协商机制管理瑶山古寨景区,管委会班子成员包括瑶山村“两委”、部分党员及群众代表、景区管理人员等,他们积极促进瑶山古寨公司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携手合作,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将村庄的绿化、展示、安保等工作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此举不仅巩固了“村企”间的利益共同体,还鼓励村民通过土地、建筑等资源参与经营,增加了村民的分红收入,激发了他们参与景区和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多元共治的机制,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让各民族在共同参与中加深了“一家人”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瑶山,小小的陀螺成了连接各民族的“纽带”。在瑶山陀螺主题体验园,陀螺队队长谢友明正带着少年们练习打陀螺,彩色陀螺在地面飞速旋转,划出一道道美丽弧线。这支陀螺队,已在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赛事活动中斩获23项一等奖,还曾随文化和旅游部代表团出访意大利,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文化魅力。
村里,每年秋收、春节固定举办瑶王节和黔桂两省区春节陀螺友谊赛等一系列活动,以陀螺为媒介,更成了各民族欢聚的盛会——身着瑶绣、苗银、布依蜡染服饰的各族群众围在一起,打陀螺、敲铜鼓、品美食,不分你我。
现在的瑶山村,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瑶族村寨变成了瑶、布依、苗、水、汉、壮、畲、白、仡佬等十余个兄弟民族融合共居的村寨,瑶族与布依、水、苗、壮、汉等民族通婚已逐步成为常态佳话,一个和谐美丽、宜居宜业的新瑶山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深山孤岛”到“民族融合典范”,瑶山村的蜕变,印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搬迁路上各族干部群众手拉手的搀扶,是产业发展中各民族同胞肩并肩的奋斗,是治理实践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的坦诚,更是文化交流中你我互学互鉴的温情。
如今,瑶山村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深化旅游富民多样化发展,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
1到88 ,贵州吹响“县县有村超”开场哨 全民足球迎来历史性时刻
2025-10-20
下一篇:
从“清凉一夏”到“四季文旅”,2025贵阳贵安文旅IP“全年无休”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