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坐在古城河边,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精彩的游船表演,再尝一口地道的夺夺粉,这趟安顺古城之旅太值了,真的被这里的人间烟火惊艳到,文化氛围和美食都让人印象深刻。”国庆期间,到安顺旅游的重庆游客孙蓉在社交平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这个“双节”假期,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活动,火爆出圈,吸引游客106万人次。
安顺古城游人如织
“十四五”以来,安顺市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加快推进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黄果树、安顺古城、大明屯堡“三大核心吸引物”,将散落的特色景区串珠成链,孕育魅力多样的文化产品,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安顺预计接待游客达2.6亿人次,年均增速超6%,其中2023年来年均增速超10%。
文物活化 旧城更新——让历史“开口说话”
“白天游黄果树看绝美山水,晚上逛安顺古城品人间烟火”,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来安游客的选择。
“没想到一座古城能把‘老味道’和‘新体验’结合得这么好!”站在安顺古城的“把安顺带回家”文创店里,北京游客程佩瑶手上挑着带着“安顺”标志的冰箱贴,身旁的展示柜里,金刺梨的伴手礼、蜡染的饰品、安顺小吃的文创产品整齐排列,“买些文创当伴手礼,就像把安顺的历史和味道都带回去了。”

安顺地戏路演
近年来,安顺坚持原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市场化利用,全力再现“一河两岸、人间烟火”的市井繁华,同时,引入特色小吃、非遗体验、文创零售等业态,让古城从“参观地”变成“生活场”,推动安顺古城焕新出圈。而古城的“出圈”让其连续两年登上新华社《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展现出安顺人民在古城里过大年的幸福火热场景。
同样“活”起来的,还有屯堡建筑群。“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近年来,安顺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屯堡文化精髓,重视屯堡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对屯堡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升级,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把旧州古镇、天龙屯堡、鲍家屯、云山屯等屯堡系列景区串珠成链,让屯堡古建筑焕发新活力。同时,通过增加屯堡文化展示、屯堡剧目沉浸式体验、美食品尝、研学旅游等业态,让文化传承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催生人文经济。
云峰屯景区地戏表演
国庆中秋假期,西秀区云峰屯堡景区热闹非凡,明“潮”市集、古风剧游、“贵州村T”等创新活动轮番登场,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活动,让游客仿佛穿越到六百年前的大明王朝。“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太有意义了!这种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比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更生动、更难忘。”来自贵阳的游客杨洋兴奋地说。
此外,安顺还不断完善王若飞故居、“弄染结盟”旧址等红色地标场馆设施与展览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多条红色研学线路,推出“重走长征路”“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每年吸引数万名学生、党员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带动红色旅游收入增长,更让红色文化成为激发人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非遗传承 技艺创新 ——让传统“破圈出彩”
在安顺武庙“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内,铿锵鼓点伴着屯堡地戏唱腔响起,表演者演绎金戈铁马的历史,引得游客驻足“入戏”。这处2025年元旦全新打造的体验空间,正是安顺以“非遗传承”为基、“技艺创新”为翼,让传统“破圈出彩”的生动缩影。

安顺武庙内,地戏排练。
近年来,安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通过“活态传承”与“融合焕新”的双轮驱动,让蜡染技艺、屯堡银饰、屯堡木雕、布依刺绣等古老技艺绽放时代光彩。
从屯堡烤小肠到夺夺粉,从安顺唱书到木雕技艺,一批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被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67项,市级非遗项目2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个。
如果说传承是非遗的“魂”,那么创新就是其“翼”。安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从“地域符号”到“文化IP”华丽转身。蜡染传承人张娟娟将传统纹样融入发饰、书衣设计;木雕传承人鲍波以地戏人物为原型,打造U盘、书签等“屯雕”文创;屯堡服饰传承人凌雨把“凤阳汉装”改良成现代旗袍,让传统服饰走进日常······
鲍波屯雕工作室文创产品展示区
跨界融合不断拓展,“非遗+演艺”“非遗+影视”等形式屡见新意。地戏与电影《哪吒2》的联动、史诗歌舞剧《大明屯堡》的常态化演出,无不彰显非遗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屯堡·家国六百年”游学线路串联地戏教学、面具雕刻,实现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的深度绑定。
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产业。安顺推动“非遗+乡村振兴”“非遗+美食”“非遗+研学”等新模式,激活传统技艺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没有文化的产业没有灵魂,没有产业的文化不能持久。”屯堡灌汤猪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伟的话道出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真谛。一道传统美食,承载的是一方水土的记忆;一项古老技艺,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的情感。
在安顺,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活态文化”。从布上的蜡染到身上的服饰,从舞台的地戏到手中的文创,非遗正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融合发展 业态焕新——让资源“跨界生金”
“妖怪,吃俺老孙一棒!”夜幕降临,黄果树大瀑布陡坡塘景区大型实景仙幻剧《再回西游》热闹开场。该剧通过角色扮演、融合机械装置、强调近触的观演形式,运用裸眼全息影像、AI建模以及智能交互等前沿技术,打破传统观演模式,以山水为幕,以光为笔,再现经典场面,带领游客以第一视角重走取经路。

《再回西游》演出
“新颖!震撼!美轮美奂的灯影夜景搭配‘西游IP’的经典情景,让我仿佛置身于西游记的世界之中,感觉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剧本杀’。”00后成都游客李可歆体验一番之后对《再回西游》赞不绝口。
在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体验感的文旅新时代,人文经济显示出醒目的融合化特征。
如今的安顺,早已不是“只看黄果树”的单一旅游模式。安顺除了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还推动体旅、桥旅等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如何让运动赛事的流量变现?除了常规文旅项目,安顺精准挖掘山地资源禀赋,通过举办镇宁—黄果树马拉松比赛、格凸河国际攀岩节、坝陵河大桥高空蹦极挑战赛、“五峰杯”等品牌赛事,不仅吸引全球运动爱好者齐聚,更让“赛事流量”成功转化为“旅游留量”,催热了周边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
镇宁黄果树马拉松比赛现场
依托“桥梁大省”的资源优势,桥旅融合成为文旅新增长点,安顺让一座座“过路桥”变身“旅游地标”。坝陵河大桥、北盘江第一桥等世界级桥梁,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成为展示工程美学与自然奇观的窗口。安顺还创新开发桥梁观光、高空运动、科技研学等多元体验,游客可乘电梯登桥塔俯瞰峡谷云海,参与低空跳伞感受极限刺激,或在桥梁博物馆中探寻建桥奥秘。这些“钢铁巨龙”与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峰林相映成趣,构建起“桥景交融”的独特旅游带,让基础设施焕发文旅新生,走出了一条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已建成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 记者 高智 摄
尤其是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安顺敏锐抓住其“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旅游IP,聚焦低空经济、民宿经济、美食经济等元素,将积极培育极限运动、美食小镇、观光打卡等业态,推动“过桥经济”向“玩桥经济”转化。
以文兴业,以文化城。如今的安顺,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群众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富足,也在发展实践中构建人文经济格局。站在“十五五”新起点,这座“21℃的城市”将继续深挖人文富矿,让传统与现代共鸣、保护与发展共赢,随着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的推进,安顺的人文经济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陈思雯
上一篇:
荒山捧绿金 渔村泛新韵
2025-10-23
下一篇:
小城咖啡香 解锁文旅“新密码”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