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非遗美食借力世界第一高桥IP热销四方

2025-10-23 17:26:03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关岭豆沙粑是关岭自治县的特色传统食品,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形状小巧圆润,外皮雪白软糯,味道醇厚咸香,其馅料以豆沙为基础,搭配猪肉、姜蒜等食材,可烤、可煎、可炸。

  关岭豆沙粑在当地多以“家庭式”作坊的形式生产,虽早已小有名气,却始终零星作业,不成产业,而在众多经营者中,花江镇的关岭豆沙粑手艺传承人周志秀今年却告别了小作坊,建起了大工厂。

  “早在今年年初,我便看到了关岭豆沙粑未来的发展商机,这个新机遇得牢牢把握住。”周志秀口中的“新机遇”便是刚通车不久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

  2025年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横跨峡谷的傲世之姿开始吸引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打卡,看着与日俱增的人流车流,周志秀的心思也逐渐活络起来。

  “人流量就代表销售量。”周志秀与全家人一商量,决定拿出50余万元的积蓄,建设一个标准化、规模化、无尘化的现代食品加工厂,借着花江峡谷大桥带来的泼天“流量”把关岭豆沙粑推向更大的市场和平台。

周志秀在自家住房旁新建起的关岭豆沙粑食品加工厂

  2025年8月5日,关岭自治县举行“非遗美食”授牌仪式,周志秀所生产加工的关岭豆沙粑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美食”。

image.png

工人们正在手工生产关岭豆沙粑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的奶奶便开始制作售卖关岭豆沙粑,传到我这辈,历经了三代人50年左右时间,这份手艺不能丢。”周志秀说,要想做好关岭豆沙粑没有多余的诀窍,除了保证米、豆、油等原材料的品质,就是泡米的时间、炒制馅料时的配比和火候,靠的就是这份传承和经验。

image.png

蒸打间

  2025年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成千上万的游客齐聚花江镇,只为一睹大桥通车盛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20余万人专程来到花江镇“最佳观桥点”看桥,车水马龙,游客如潮,当地住宿、餐饮、特产生意火爆,不少游客看完大桥还会专门来品尝和带走关岭豆沙粑这个地道的“非遗美食”。

  “周老板,帮我制作300个豆沙粑,下午我开车过来取。”

  “周老板,我要买100个豆沙粑,邮寄到云南昆明。”

  ……

  如今,周志秀每天手机响个不停,有的在微信上下订单,有的打电话来预订,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上千个订单,而她所建的食品加工厂也已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并开始着手注册“瑾野厨房”商标。

  要想进入食品加工厂,需佩戴头套、手套、鞋套并进行气态消毒后才能入内,加工厂分为炒作间、蒸打间、生产间和储存间等区域,干净卫生的无尘环境、现代机械化的生产辅助,加上人工手艺进行最后包馅塑形,一整套标准流程让关岭豆沙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image.png

刚加工好的关岭豆沙粑

  “原先‘家庭式’作坊一天能生产3000个左右的豆沙粑,现在‘工厂化’生产,固定聘请了7个工人,订单多时还要临时增加人手,只要订单足够,满负荷生产一天能产上万个豆沙粑,产能上翻了好几倍。”周志秀说。

  周志秀告诉记者,今年4月,工厂所生产的腊肉、香肠、腊排骨等产品也被评为关岭特色美食。接下来,将以关岭豆沙粑为主,其他腊制品为辅,精选原材料,做出好味道,紧抓六安高速带来的交通优势和花江峡谷大桥带来的流量优势,持续打响“瑾野厨房”关岭豆沙粑品牌。同时,在维系拓展好线下客户的基础上,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打通线上渠道,把关岭豆沙粑和更多的本土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更多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正宗地道的关岭非遗美食。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吴丹 三审 杨代灿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