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行走在开阳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一条条如丝带般的公路缠绕在青山绿水间……
如今的开阳乡村,产业生机勃发,呈现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今年以来,开阳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找准着力点,大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壮大“产”的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特色产业 鼓起村民“钱袋子”
走进开阳县杠寨村蓝阿秧富硒农产品加工厂,自动化糟辣椒生产线正高效运转。红彤彤的鲜辣椒依次完成风选除杂、高压清洗、离心滤水,随后被精准送入剁碎设备,与辅料按比例自动搅拌混合,整个流程洁净有序、一气呵成。
高寨村辣椒喜获丰收。
“现在这条生产线每天能加工1万多斤的鲜辣椒,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高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田超指着运转的设备介绍,今年工厂进一步优化设备性能,同时严守发酵标准,鲜辣椒经15天装坛密封发酵后,色泽鲜红透亮、酸辣滋味醇厚,一上市便成了等周边市场的“抢手货”。
这是开阳县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开阳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多元发展”的乡村产业格局,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从2015年试种,到现在已经种植猕猴桃10年了。我家种了十三四亩,一亩毛收入7000元至8000元,算下来还是比种烤烟、苞谷强得多。”开阳县安坪村猫洞组的种植户王亮元说。
开阳县安坪村依托独特的“富硒”土壤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优质品种“贵长”,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集中在猫洞组打造精品猕猴桃基地,年产优质鲜果700吨,产值350万元左右。小小猕猴桃,成就富民“大产业”,许多村民依托猕猴桃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我们的精品猕猴桃专门请贵州大学农学院的专家现场授课并指导种植,产出的猕猴桃果大、味香、果甜。”冯三镇安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宪尧说。
开阳县米坪乡立足“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大力推进黄桃产业发展,强化“开阳县米坪乡桃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米坪乡已建成分拣中心2000余平方米,新增分拣线2条,日均分拣50吨,配套建设冷库3200立方米、果筐厂1500平方米,预计带动全乡600余户果农年均增收0.7万元,同时吸纳6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分拣、包装车间、果筐厂)就业。
用活一方水源 闯出产业“新路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开阳县堕秧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激发产业动能,在村域不断壮大生态渔业规模。
堕秧村鲟鱼养殖基地。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鱼。地处黔中腹地的堕秧村,年平均气温10.6℃~15.3℃,地下冷流水资源丰富,发展冷水鱼养殖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堕秧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以鲟鱼为主体的冷水鱼产业发展,闯出一条产业振兴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秋意渐浓时节,走进堕秧村的贵州洪岩口生态渔业有限公司鲟鱼养殖基地,一股股清澈的泉水、一口口整齐有序的水池、一群群来回游走的鱼儿……为这座依山而建、呈梯田式的鲟鱼养殖基地增添了活力。
“你看,这些直径6米的水池,采用冷流水生态养殖模式,年产量可达2.5吨;直径4米的水池,每年可产1.5吨。”堕秧村党支部书记宿飞扬说。
“2021年开始建设基地,2022年投产,一共修建了75个鱼池,目前养殖8万多尾鱼,年产量20万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场价,一年有21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这里水源充足、生态良好,干净澄澈的山泉水从山顶潺潺流下,为鲟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基地养殖的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省内外的许多大型商超、水产市场都有我们村产出的鲟鱼,销路基本不用愁。”贵州洪岩口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伟说。
截至目前,开阳县共在冯三、毛云、高寨、花梨、楠木渡、米坪、禾丰7个乡镇培育发展鲟鱼养殖主体10家,建成鲟鱼规模养殖场11个,鲟鱼生态养殖面积9820平方米(净养水面),鲟鱼年产量预计620余吨,占贵阳市鲟鱼总产量的40%以上,预计产值2500万元。
今年,经农业农村部审定,“开阳鲟鱼”入选2025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延伸产业链条 增收致富“添薯光”
近年来,开阳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按照“盯总量、扩增量、补链条”思路,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奋力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几年,我们村富硒红薯产业的发展势头很好,村里建有红薯加工厂,也不愁种出来卖不出去。红薯种植成本不高,在家种植红薯,既能挣到钱,也能照顾家里。”开阳县堰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太志说。
为盘活红薯深加工厂,堰塘村引进投资商,依托红薯深加工厂成立贵州孟华薯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拥有一条具备红薯深加工淀粉年产量4800吨能力的完整生产流水线,并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就业。同时,延伸红薯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开业的红薯加工厂,引进了红薯清洗、切割和烘干等设备和技术,将红薯加工成红薯面粉、红薯粉条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000万余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贵州孟华薯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朝富说。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在延伸红薯产业链的同时,开阳县还大力延伸辣椒、土豆等农产品产业链,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贵州硒兴阳食品有限公司麻辣风味土豆片生产加工车间内,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条生产线正马力全开生产风味土豆片。在自动化设备流水线上,一颗颗马铃薯经过清洗、去皮、切片、微波烘烤、调味、打包发往客户手中等工序。
“目前,公司日消耗生鲜土豆约4000斤,单日综合总产值约18万元,年综合总产值超5000万元。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贵州硒兴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赵红梅说。
来源:贵阳网
上一篇:
凉都秋韵|穿越林海与彝寨,寻找秋天的N种可能
2025-10-23
下一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