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看贵州·锦绣展黔程|她们,用双手编织出了自己的“锦绣人生”

2025-10-30 22:10:13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10月29日,“网媒看贵州·锦绣展黔程”锦绣计划网络媒体基层行活动走进贵州黔东南。

  黔东南作为中国非遗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苗绣、蜡染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通过社区活化、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创新实践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走进这片孕育着多元民族文化的土地上,其实非遗传承早已不是单一的“守艺”,而是演变成一场场与市场、与创新、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1000名妇女的“指尖经济”,从零散加工到品牌梦

  “最近有新活可以接吗?”每到农闲时节,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的电话便会十分繁忙。

17617865228032.jpg

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


  电话那头,是遍布各个村寨的妇女,她们盼着能领到织布、染布、刺绣的活计,用零散时间赚份“踏实钱”。自2014年成立以来,侗品源就像一根“线”,把散落的村寨资源与市场需求紧紧串在了一起,而“锦绣计划”,则是让这根“线”更坚韧的力量。

  “要是单靠我们自己,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盘子。”回忆起发展历程,陆勇妹坦言,最初传统手工技艺与市场脱节,妇女们空有手艺却难变现。这期间是“锦绣计划”送来及时雨:每年专项培训帮妇女提升技能,资金扶持助力建设村寨基地,县妇联还主动帮忙组织人员、摸清基层需求。

17617865225429.jpg

坐落在肇兴侗寨的侗品源


  “以前建个基地要耗掉企业大半精力,现在有了支持,我们能把更多心思放在产品上。”陆勇妹说。

  如今的侗品源,早已不是小打小闹的“加工作坊”。2023年销售额突破1800万元,带动1000余名妇女参与手工生产,其中200多名核心骨干还能辐射周边邻里。

    

  “她们不用出门,在家就能做活,一个月哪怕赚1000元,也够交水电费、应付人情往来了。”陆勇妹的话,道出了许多妇女的心声,这份收入虽不算高,却让她们有了新的价值认可。

17617865239307.jpg

陆勇妹的侗品源带动1000余名妇女参与手工生产


  不过,侗品源也有自己的“烦恼”。目前大多接的是代加工订单,利润薄弱,“别人卖品牌,我们只能赚工钱”。

  为此,陆勇妹心里早有打算,下一步要在产品创新和品牌打造上发力,“要是侗品源能成知名品牌,直接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里,姐妹们的收入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如今,陆勇妹已开始尝试与高校、设计师合作开发新品,也在和广州、贵阳的公司探索线上销售,期待让村寨里的手工品,走出大山、走进更多家庭。

  16年扎根丹寨,蜡染工坊“绣”出研学新赛道

  “16年前来贵州旅游,一眼就被蜡染勾住了魂。”安徽人宁曼丽从没想过,一次偶然的旅行,会让她在丹寨扎下根,成了蜡染非遗的“守护者”。

  2009年,她在丹寨建起蜡染工坊,从最初只找到3位老艺人,到如今拥有48名固定手艺人,再到不经意间带动200多人形成产业链,她用16年时间,把蜡染从老手艺变成了能养活一群人的“新产业”,而“研学”,则是她为宁航蜡染找到的新路径。

17617865233913.jpg

宁航蜡染创始人宁曼丽


  工坊刚起步的那几年,宁曼丽过得并不容易。蜡染虽美,却难与市场接轨,“光靠卖成品,既养不活手艺人,也传不下去技艺”。

  直到2018年,一次妇联分享会给了她启发:“产品是冷的,但手艺人的故事是热的。”那时贵州旅游业兴起,游客来到这里不仅看山水,更想体验文化。宁曼丽索性转换思路。把蜡染工坊变成研学基地,让人们来这里学蜡染、听故事、感受苗族生活方式。

  从最初接待零星的文艺青年,到后来与旅行社、研学机构合作,再到走进高校、邀请高校合作,宁曼丽的研学业务越做越火:半天的体验课、三天的深度学、一周的沉浸式创作……不同时长的课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17617865247900.jpg

扎根工坊的老手艺人


  如今,工坊已与全国83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2024年接待研学人员超2.2万人次,研学收入占工坊营收的38%。

  “研学业务的稳定收入,不仅支撑了工坊的研发投入,也让手艺人的工资有了保障。”宁曼丽说。

  更让人惊喜的是,工坊还无意间带动了“产业链”,手艺人的老公在家种板蓝根,婆婆、外婆可以在家织布。“以前一家人各忙各的,现在围着蜡染一起干,日子更有奔头了。”

17617865244164.jpg

工坊展区

  

  在“锦绣计划”的助力下,宁曼丽的工坊越走越好。“锦绣计划给了我们更高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丹寨蜡染的美。”

  4年研发“蜡染黑科技”,非遗+科技打开产业新空间

  在黔东南高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里,初色东方(贵州)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车间有点特别:一边是工人用传统方法,将板蓝根制成植物染料;另一边是一台特殊设备,正精准地在布上“绘蜡”。

  这台设备,是初色东方耗时4年研发的“蜡染神器”,也是她们践行“非遗+科技”的核心成果。自2012年成立以来,初色东方创始人靳秀丽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蜡染这门古老技艺,跟上现代产业的节奏?

17617865256818.jpg

初色东方创始人靳秀丽用科技赋能非遗


  “传统蜡染全靠手绘,一根铜片笔,一天画不了多少,还难保证一致性。”靳秀丽回忆,以前接品牌订单时,常因手工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犯难。

  “想做家居软装,成本高、难量产。想做服饰,标品化又难实现”。

  2018年,她和学机械的弟弟一拍即合,当时就想用科技解决“绘蜡”这个痛点。

  这个想法,一开始并不容易实现。他们跑遍北上广深,找了十几家科技公司,最终才打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共同投入研发。4年时间里,他们反复调整设计、测试设备,终于在2022年底完成研发,还申请了发明专利。

17617865252141.jpg

靳秀丽的基地


  “设备出来了以后,我们也建成了一条不算完整的生产线,实现了科技化转型。现在一台设备,能抵50个手艺人的绘蜡效率。”靳秀丽说,“绘蜡”的科技升级,已让公司订单翻了几番。

  如今,初色东方的4000平方米园区里,非遗研学体验、蜡染展示厅、博物馆、生产基地、电商基地一应俱全。他们不仅做服饰、家居产品,还开拓了“非遗+疗愈”的新赛道,吸引了不少行业客户。

  “锦绣计划帮我们对接资源、宣传推广,今年还把我们的产品和空间设计带到了全国妇女论坛。”靳秀丽说,下一步要继续深耕品牌化建设,“希望靠科技让蜡染走得更远,也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现代魅力。”

  在“锦绣计划”的助力下,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更让无数贵州女性,用双手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锦绣人生”。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