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博新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新牧业公司”)的养牛场里,牛儿们一边听着萨克斯乐曲,一边吃着新鲜的饲草,闲适而安逸;在育儿区,一群刚出生几天的小牛犊或相互追逐撒欢,或围绕在母牛身旁吸吮着乳汁,温馨且自由。
博新牧业公司位于关岭自治县沙营镇养牛村的肉牛养殖场
“公司为每一头牛提供了优质的饲养环境和新鲜饲草,并采用科学、系统的养殖技术,所养殖出来的肉牛,品种、品相、品质都非常好。”博新牧业公司董事长王长良是浙江温州人。2016年,他通过浙江恒升村镇银行的介绍,了解到关岭自治县出台了关岭牛产业发展的相关补助政策。作为一名企业家,王长良嗅到了发展商机;同年5月,他便来到关岭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也正是在那一年,关岭自治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关岭牛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着力实施“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加上关岭黄牛具有繁殖率高、屠宰率高、出肉比例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五高一低”的特点,让王长良下定决心留在关岭投资兴业。
选址、建场、修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博新牧业公司位于沙营镇养牛村的养牛场如期建设完毕。2017年初,养牛场购买了22头关岭牛开始试养殖,这期间,王长良不断地去摸索和熟悉着关岭牛的生长规律。
时间一瞬而过,对牛产业上手的王长良开始增加养殖数量,公司在2018年达到了300头牛的规模。随着牛的数量逐渐增多,牛群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在他最需要养殖技术的时候,养牛村帮扶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到来为他打了一剂“强心针”。
“安顺职院驻村工作组在技术上给予了公司极大支持,有效解决了养殖上遇到的许多‘卡脖子’难题,让我们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王长良与安顺职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专家教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技术保障,同时博新牧业公司也挂牌安顺职院实训基地,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通过自身努力和多方帮助,博新牧业公司在关岭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如今年存栏量在600头以上,年出栏量则达到了上千头,公司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同时,随着公司养殖规模不断递增,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务工就业岗位,目前该公司与养牛村村民签订劳务合同的长期工就有20余名,每年最少还将提供5000人次的临时务工量。
王长良(右)与公司员工交流养殖技巧
扎根七年,相守七年。王长良非常感激养牛村干群的支持,他主动找到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希望能够力所能及的“反哺”乡里,回馈乡民。
他向驻村工作组捐赠工作经费1万元,并主动提出将每年10%的年利润作为养牛村合作社的产业分红,同时出资设立养牛村“寒窗助学基金”,奖励资助村里考上本科、大专院校的学生,其中考上985高校的每人5000元,211院校每人4000元、本科一本每人3000元,本科二本每人2000元、高职专科每人1500元。
自2019年企业盈利开始,博新牧业公司每年的产业分红和“寒窗助学基金”奖励雷打不动,王长良一直兑现着自己的承诺,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明年,公司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至1200头,并且提高产犊率,力争实现年产犊300头的目标,同时扩种饲草面积达1000亩,预计能够盈利180万元。”提及博新牧业公司在“五一”前夕获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王长良表示,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他将继续扛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踏踏实实养好牛,为关岭经济发展献一份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