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安顺日报5月26日 理论·副刊

2023-06-09 09:14:44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青山文学社的民间文化意义

□杨十八

九溪青山文学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社员个体方面,很多人仍然在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其团队方面,主要是个体携带着关于九溪的一种质朴纯真的情感因素,多年后仍然难以割舍。研究其本身,不仅是对社团成员个体对文学热爱的探寻,也是对这一特殊团队所承载的民间文化意义的探寻。

一、青山文学社的成长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刘琼华、段顺莉、朱发猛为主的几个文学青年,在安顺县二铺区马场乡九溪村组织文学社,先是叫“野花”,继而叫“幽草”,1988年更名“青山”,得名于九溪村的老青山,取意“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基于此,一般以1988年为青山文学社成立的年份。

文学社开展的活动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旧州文化名人孙纯中题诗:

题《幽草》

幽草一何幽?深山静谷里。

春风夹岸生,秀气连天起。

脉脉问朝阳,丝丝喜细雨。

无声绿涧溪,自得穷通理。

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谢振东题诗:

贺九溪青山文学社

青山绿水九溪坝,老少咸宜八百家。

人杰地灵出武将,多贤仁礼育文华。

九溪老龄协会会长张寿奇贺诗:

贺九溪青山文学社

青山西麓一山村,自古人杰复地灵。

新芽初放深厚土,阳光雨露及时临。

勤耕苦耘恒与毅,根深叶茂屈指期。

待到硕果累累时,举杯欢庆报佳音。

九溪老龄协会副会长宋修文贺诗:

贺九溪青山文学社

贺诗常乐道,青草露银芽。

山川增秀色,文章树一家。

学业为乡土,社友献奇花。

成就唯坚韧,立志振中华。

1990年,是青山文学社的转折之年,不仅在年初和年底补充了两个批次的新鲜血液,从此也奠定了青山文学社立足九溪,放眼社会的发展格局。

1993年以后,随着核心文友群的毕业,大多数社员开始接受工作、生活的双重折腾,青山文学社的活动大幅度降温。但作为个体本身,很多人仍然在坚持读书和写作,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之梦,算是在面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同时,仍然有诗和远方。

在屯堡热中,云南大学博士李立在九溪调研考察中,发现了青山文学社这一现象,经他积极沟通协调,2008年1月12日,在九溪举办了“青山文学社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

2012年5月13日,在虹山湖畔举办“2012年青山年会”,同年7月29日,青山文学社在九溪举办《青山》复刊仪式。西秀区文联三任主席受邀参加活动,给予了这个民间文艺社团大力支持。

从此以后,不断有新人加入青山文学社,青山文学社以一种开放性的胸怀,补齐了县区协会受制于地域的短板,成为安顺文学界一支重要力量。文学社先后组织了数次安顺文学社团峰会,体现了社团担当。

二、九溪乡村文化的自觉担当

九溪村是安顺最大的屯堡村落,传统上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少三人”的说法,安平就是今天的平坝区。九溪老青山又称青龙山,上有普德寺,相传建文皇帝曾经到过,并有安顺“城外八景”之一“米遗青山”的景点。

九溪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说已经成为夯实乡土人文的基因。在20世纪80年代,九溪村率先成立了村老龄协会等,第一本私立村志——宋修文撰写的《九溪村志》也在九溪诞生,历来九溪的地戏都是屯堡社区较有影响力的村寨之一,村民顾之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戏国家级传承人之一(屯堡社区只有两人)。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民间通俗唱本流行活动中,九溪承担了出版印数和流通的重要功能,可以说,青山文学社在九溪的成立,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在青山文学社的成立过程中,刘琼华有着较大贡献。高中辍学后,一方面受父亲职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他的文艺细胞得到激活。在家中购买了手摇式字钉打印机后,刘琼华一方面帮助父亲,一方面开始尝试构筑自己的文学梦,并给自己取了一个意趣远大的笔名:松怀,取“松树襟怀,有容乃大”之意。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文学爱好者团队。

在1988年,九溪团队与旧州中学团队相遇后,大家一致认为,九溪村将作为文学社的根据地,是文学社的根。在1990年成立大会之后,文学社的很多工作实际上仍然是落在刘琼华团队身上,特别是收稿之后的打字、印刷、装订,都由刘琼华本人亲自承担。这也使得青山社刊,从第一期开始就比手写刻印正规得多。

值得肯定的是,正是因为这群文学爱好者志同道合的价值取向跟其他协会成员不同,成为了“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的蔚然景象。可以说,这一批文学青年是真心的爱好者,他们不光要求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突破,更愿意有更多的人一起前进,这种精神,正是文艺生态最好的精神。

三、乡村文学爱好者的文化自信

1990年11月启动的征文大赛,1991年评出了结果,其中,安顺师专的饶远惠、杨文祥等获奖,所有征文都是文学社的“领导”集体评审,并写出评语反馈,创造了高中生评改大学生作品的壮举。本次征文大奖赛,一等奖虽然只是50元,但已近一个工作人员的月工资,用现在的工资标准,基本达到了3000元以上。

在1991年9月到1993年7月,文学社开展了大量的交流采风活动,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潮,其中:胡德江的《小石磨》刊发在《少年人生》,张厚林的《千年之门》刊发在《散文百家》,杨汝祥在1994年分别在《星星》和《文友》发表作品。这段时间,广大社友以《安顺日报》《安顺晚报》为平台,发表了数量众多的文章。

一段时间内,青山文学社社员在安顺文学爱好者中感受到了骄傲,安顺财校有《不寂鸟》,安顺农校有《红土地》,安顺县中有《晨曦》,安顺师专有了《未名》……

2008年,西秀区文联组织出版了7人诗歌合集《岁月如此繁华》。这本合集的核心价值,就是西秀区的写作开始以队伍的形式出现;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激发了很多多年辍笔的人重新提笔,大部分人还由此迅速成长,成为了文学社的领军人物。有些社友还充分发挥了自己性格活泼的优势,很快发现、团结了诸如王辉伦、陈文杰等一大批人。一个好的趋势是,这些人又在不断地发现、团结新的文学人才,成为安顺文艺生态的良性基因。

四、青山文学社员的别样年华

事实上,作为1990年前后加入文学社的青年爱好者们,何以在10余年放弃了文学写作梦之后,仍然还可以提笔再写?应该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当年他们对文学的单纯的爱。

比如梁玉美,在读高中的时候,作文就长期作为范文在课堂朗读,早就让她在内心里为文学写作留下了一块居留地,在青山文学社复兴之后,她的写作激情迅速升温,写作能力迅速提升。2017年清镇市作家协会选举中,当选为副主席;比如武贵琼,在颠沛流离的大起大落中,仍然选择读书、写点小清新作为温暖的港湾,她的散文集《春风起》的出版,说明了她个人文学水平质的升华;比如朱发猛,为了生活四处“找嘴”,结果还是回到了乡土,从屯堡文化学术田野调查到《屯堡故事》的编辑,获得再生。

林晓一直记忆犹新,是他想加入文学社而不得的日子,身边有着大咖,他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其实这是他的自谦之言,事实上,很多人都公认他的文学天赋,可是现实生活让他有点跑偏。他对文字的敬畏、对文章的认真和对文学的激情,一段时间以来,是青山文学社的最大保障。

作为文学社的发起人刘琼华,对整个社团的贡献更是不在话下。特别是1990年,他一方面得忍痛割爱,放手社长职务,一方面又得继续从事文学社的基本工作,既要协调来自镇村的压力,又要疏通社员情绪,属于一个磨芯人物。

梅仕丹离开学校后,也没有忘记文学爱好,在平坝珍珠泉文艺社成立后,荣当秘书长,并在社团改选中,当上了平坝文艺学会会长。她对文学的坚守,也成了一方文学青年的引领。

作为外乡人在安顺的代表,段菊表示,认识青山文学社的文友们,是她在正确的时间认识了正确的人,让她感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温暖。

五、青山文学社的乡村振兴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战之后的农村工作重心,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复兴。作为屯堡文化第一村,九溪村先后为数十名研究生提供了论文素材,占领了乡村振兴的人文高地。九溪村的文化发展论坛里,很多专家老师都是通过青山文学社的文脉联系上的,近年来,九溪村连续二十余年的河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屯堡文化的一个亮点,老青山的重建也经常被人提起。九溪与顾成家族的历史,是明史研究及屯堡文化研究绕不过去的重量课题,九溪村传统村落申报成功,必将为九溪的乡村文化品牌……

那么,九溪的乡村文化复兴,又将在哪些方面体现呢?

一是借助新农村、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九溪村在河灯节相关配套服务方面已经有了动作,大型停车场、河道整治、大旧公路等正在建设中,在下步工作中,可以考虑将更多的民间节庆习俗做强做大;二是在乡镇文化设施投入方面,除了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篮球比赛外,九溪村还可考虑屯堡民居博物馆、九溪人文研究展、书画摄影活动、农村文艺汇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深入推介九溪丰富的人文景观;三是依托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载体重塑乡村社会规范。

依托于九溪村的青山文学社,集中了九溪村的许多青年才俊,他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九溪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甚至可以打造成为九溪村新的乡贤文化代表,激活传统乡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使乡村文化繁荣复兴。


在燕王宫听诗

□紫丁香

在燕王宫,一束光倾泻而至

诗意被召回,从大山的血液穿过

时光流成一条翡翠

三千年,或是更久

远古的史诗,被十万只燕子驻守

向上攀爬的“蜘蛛人”

在悬崖尽头,用灵魂大声吟唱

夏天,是亚鲁王降生的日子

这个古老的故事,被河流举过山顶

星辰读过,万物聆听过

而后慢慢放下,沉入格凸河底

在燕王宫,我掏出灵魂

躬下身子静静聆听,那段悠远的吟唱

仿佛一条河流,承载无数灵魂

重新踏上归途


西江月·杨武八景

□周鹏飞

旗映红桥

旌旗漫卷西风,三军尽显熊罴。

长征万里史称奇,万骑扬鞭奋蹄。

石桥七孔波澜,大屯一水香袭。

鱼梁坝上红军桥,旗映山河景丽。

天乙书声

曾是佛宗盛地,何时文风蔚然?

风声和着清朗笑,宛见山岚清烟。

忽闻书声朗朗,静品贪痴悲欢。

识理达观喜少年,盛世宏图在肩。

白壁响水

盛迹造化培育,玉壁神斧劈残。

俨然耸立群峰间,丹青妙笔难诠。

眼前翻卷山水,磅礴泼洒波澜。

喜看白壁响水处,祥云笼罩山峦。

银杏秋晴

势如彩笔泼染,屈曲虬龙冲天。

雅称公孙千年茂,舒卷云烟畅酣。

空谷啸声悠然,寨边古木苍颜。

名士风流凡夫意,风景任君添删。

异树凌峰

除却烟火气息,识得倚栏人语。

新村异树凌峰立,苦楝犹显志气。

独立危崖格雅,枝展华盖青碧。

云岚飘逸彤云生,粗顽纤细谁忆?

玉杵耸云

一柱何足道哉?兀立旷野竦然。

惊闻苍穹如泄漏,玉杵偶落人间。

山外青山重叠,田畴碧色生烟。

玉杵似欲冲向天,诗家传讯广寒。

安榨迷踪

丛林叠巇苍茫,万壑特立高竦。

六百年来风云涌,堪见残锋断簇。

山径幽深逶迤,城基青黛绮縠。

浑如海棠遗迹在,频教君我踯躅。

顺河晚照

曲水玉带飘摇,山河表里相接。

八只金龟一塘现,勘與能称奇绝。

顺河清波微漾,虬枝盘龙倒悬。

古堡古树古石街,明月惊鹊犹见。


走在家乡的田野

□朱发猛

当孟春雪白的樱桃花凋谢后,樱桃树枝头挂满的果实不久就红了脸。桃花、梨花也纷纷告别春天,结束了年似一年娇艳的巡回展演,挑逗起了世间万千少男少女慕春的心绪,离别的愁苦,也为万千有心人留下了万千秀美的照片。养蜂人把蜂箱搬上卡车,赶着花期到下一个地方去放养蜜蜂。这时,山坡、田间满布的油菜花便在春风中消失了,仲春已结束,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家乡乡民培育的秧苗正好到了移栽的时候,一年的农事开始了。

我在这个时候走进家乡的田间。天气真好!暖阳煦照,春风轻抚,遍野是轻拂的油菜,一片走向收获正在渐变的绿色,与远处山坡上披着新绿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丰满成熟的收获,一个是刚刚长出的希望。田间不算静,不时有耕地机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有三五一组的妇女在田里移栽秧苗,她们小声地说着什么,不时飘出笑声,还有在油菜丛中不多的单唱、合唱的小菜籽雀。田间也不算吵,似乎还能听到太阳光落到地上、落到油菜丛中的声音。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自己处在一个立体的声音空间,各种声音非常和谐地相融在一起,既可以听交响,也可听独奏。听交响时闭目,感受暖阳丝丝浸入身体,心里异常舒泰,仿佛身体正在散化融入时空,只剩透明的灵魂,只要一举手一头足就会随风飘去;听独奏时,眼睛看着声音的来源处,定格一个声音,那声音就会清亮起来,这时,竟然能感到一种奇妙的静:鸟鸣山更幽。呵呵,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且让我在这季春的田野上放牧自己的心灵吧,这感觉真好!

走在三叶草铺满的田埂上,看星星一样的白花点缀在绿色丛中,生机勃勃而悠然自得。被三叶草挤到田埂边缘的蒲公英和一些不知名的草本植物,在占得一席之地后,茁壮地生长,开出了黄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小花。连同蒲公英,这些花的形状都像缩小了的太阳花,很是漂亮。花形相似,传播种子的形式也相同,种子上方都有不同形状的绒毛能随风飘走。刚看到一朵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飘散,接着又是一颗戴着雪白绒毛的种子从草丛中起飞,飞得比蒲公英还远。我注视它,看着它正往下降落时,以为它就要在那里落地生根了,谁知一阵风来,又把它高高吹起,飘向更远。看来它自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把它交给风了。或许,应该说它在借助风的力量找自己的歇息之地,只有这样,万千的兄弟姐妹才能最大范围地占有生存之地,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它们也道法自然哦,忽然想起老子说的道。

这样想着的时候,已经走到了田埂的边缘。这里长满了多种植物,三叶草在这里也没有生长的机会。宽大的刺盖叶向四方压下,俨然占尽了优势。有三四颗结果像草莓的荆刺嫩苔,茁壮地从刺盖叶的缝隙中长了出来,到秋天的时候,它们必将把刺盖遮挡在自己的脚下。还有几种说不出名的植物,以集体优势不断地扩大地盘。看到这些,不得不感叹物竟生成的道理,也在这块小小的地盘上上演得如此生动。

季春的田野是万物生机勃勃的田野,每一种植物都在尽情地展示自己,争夺生存的空间。不由得联想到人也如这些植物,在社会争夺自己的空间时,失败、失意,成功、得意,有天道酬勤,也有说不清“缘”。想到争夺,又突然联想到无情的征伐,想弱小者的悲哀,强大者的残酷……打住,这样胡想,与眼前春意融融的田野多么格格不入,真是大煞了风景。

回过神来的时候感觉有些好笑。自己有闲在这里欣赏美景,本身就很有幸了,置身在现实的社会之中,失意也好得意也好,虽然很忙碌,但生活还算过得去。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平稳和谐的时代,常怀感恩的心态站好自己的位置,做好每一天的事,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在闲暇时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哪怕只体会到一点点,一小的的儿,那也够知足了。

赶在农忙到来之前,闲步在季春和谐的阳光之中,让自己的思绪在祥和的田野中自由飞翔,真好!




责任编辑:宋爽 二审:梁惠焜 三审: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