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最自豪的事情就是简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日子越来越好。”问及扎根基层多年,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党委书记、四级调研员王波是这样回答的。
2014年的一天,王波从镇宁自治县大山乡(现双龙山街道)辗转颠簸4个多小时来到简嘎乡任职,从修一条道路,到兴一批产业,再到富一方人民……短短几年时间,一桩桩惠民实事,让简嘎乡这个深山里的极贫乡镇,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脱贫梦想,而王波便是其中的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
“初到简嘎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太贫困了,想要帮助当地老百姓改变都无从下手,哪天才能发展起来?那时的愿望很小,能为大家修一条路,让大家能走出深山就很好了。”回忆往昔,王波感慨颇多。
简嘎乡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夏天最高温度40℃以上,地理位置偏远,属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早些年,这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为零,传统农作物种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方式也极为原始,物资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时常断水断电,道路不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简嘎乡贫穷的面貌让我深受触动,心里暗暗有一股劲儿想着一定要把这里发展起来,让老百姓日子好起来!”王波说道。
在王波看来,基层想干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更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懂的,自己先懂。他舍小家,顾大家,带着真感情去做好老百姓的工作。在简嘎,三四个月不回家已经成为王波和同事们的常态,他们一心“扎”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在王波的带领下,简嘎乡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一心一意谋发展。
针对简嘎极度贫穷的现状,只有彻底摸清情况才能更好地“思变”谋发展。王波走遍了辖区的每一座山坡、每一块土地,在乡里田间与老百姓交流,倾听群众心声,把辖区的山水、风土人情、优劣势、最适宜发展什么装在心上。深入了解辖区情况后,便是探索如何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是简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任职期间,王波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带领简嘎乡建成通乡、通村、通组公路129.4公里,完成8个村通村公路油化、硬化或拓宽改造,修建149.7公里的机耕道,实施5个土地灌溉工程,覆盖1.53万亩土地……此外,全力做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村民生产生活越来越便利。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王波带领当地干部了解乡情民情,从细处着手,分析当地气候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蜂糖李、火龙果、百香果、冷水鱼等农业产业,形成了“村村有产业、组组有基地、林果鱼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3家农产品深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展就业技术培训,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增收,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2.41%降为0%,农民人均收入从5896元增加到2021年的11019元,彻底撕掉了简嘎乡绝对贫困的标签。
在乡党委的带领下,曾经贫瘠落后的简嘎乡实现了基础设施全域覆盖,产业规模定型升级,老百姓的期盼一点点变成现实,腰包越来越鼓。王波也先后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贫困到脱贫,从被动帮扶到主动谋发展,简嘎打赢了从“后进”到“先进”的翻身仗。王波说:“群众看干部,干部为群众,这些年老百姓生活得到彻底改善,享受到了实惠,发自内心地感激党和国家,老百姓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因为这份踏踏实实的坚守和工作成绩,今年5月,王波获得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他表示,这份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扎根乡村一线的每一位基层干部的,他将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老百姓谋发展。
难关已下一城,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依旧艰巨。2022年9月,王波来到镇宁扁担山镇担任党委书记。
“久久为功,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王波表示,在新的岗位上,将一如既往发挥啃“硬骨头”的精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