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安顺日报6月9日 理论·副刊

2023-06-09 14:50:56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安顺城风物记

□伍永鸿

安顺是著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正在向打造一流旅游城市迈进。

安顺在明初建城前为一座兵营“普定卫”所在地,旁边有一个古村落叫“阿达卜”。“先有安顺府,后有贵阳城”,史籍这样记载着。——安顺城,古老而神秘,带着岁月的痕迹。

明朝洪武年间,那场“调北征南”的战事促成了安顺城的肇建。安顺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明清两代云贵总督常年住在城内提督府“建牙统众”,以一隅而扼守整个滇黔。安顺城墙原有四门,东门曰“朝天”,南门曰“永安”,西门曰“怀远”,北门曰“镇夷”。其地形奇特,在高原平地上忽现“撮箕形”,东、西、北三门高而独南门空旷。城由明安陆侯吴复统建,建城之初,明廷派掌管星相大臣周大行前来勘地选址,周大行遂用五行之理卜得今日安顺城所在地,据说安顺府城是“五星归垣”之地,主富庶而鲜兵燹。至今,在城北平缓逶迤的欢喜岭上,仿佛犹能听到吴复与周大行的“大笑声”。始建成后的安顺城,人们称之为“对城三里三”,但却城楼高峻,市井繁华,固若金汤。当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过安顺城时曾在城内击掌吟叹:“城垣峻整,街道宽宏……市集甚盛。”

自古以来,安顺城即为黔中商埠、黔中旱码头,是名播四方的黔中雄郡。曾经安顺布匹、烟草,“安顺三刀”(即剪刀、菜刀、皮刀),安酒等农特商品享誉四海。进入新时代,安顺城沐浴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东风,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安顺城还是“黔中文化”和“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在安顺现代化图景的密码中蕴藏着厚重的历史人文,那些古老的历史遗存与鳞次栉比的高楼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安顺城景观的多样化和地域文明的多元性。走进安顺城,其实就是走进历史、走进人文、走进一道永不泯灭的风景线,走进一幅镌铭在心灵深处的印象画。的确,在黔地历史长河中,惟安顺钟灵毓秀,地灵人雄,历史遗存和过往人物遗影繁多。昔日,安顺城内曾有秀美空灵的“习安八景”,乡贤郭石农所赋诗吟尚存。另外,数不胜数的庵观庙宇、塔楼阁桥、古巷古井、古宅古树尽管多已泯灭不存,化作历史尘埃,但仍有不少景观在岁月中风流唱吟。明清两代,城内士林人杰众多,如赵侃、梅月、娄九德、周之冕、郭石农、何威凤等等,诸贤辈出。及至近现代,名人迭现,曾经走出了王若飞、陈曾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民主爱国人士闻一多途经文庙数仞宫墙而流连忘返,抗日名将戴安澜歌赋采微,魂归故里也曾停柩西门“两可间”……。

位于城内北街中段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故居是一典型的临街四合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的火种让安顺城熠熠生辉。已建成的以古文庙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则为石头建筑的绝唱,整个街区俨然一幅岩疆上的石城浮世绘,亦是一座开放式的历史博物馆。在文庙的巍巍宫墙间穿行,那清澈的泮池,高耸的牌坊,苍郁的桂树,精美绝伦,名扬四海的透雕龙柱渲染出的厚重传统文化氛围,加上雕梁画栋中传出的绕梁琴声,在让人感受到旧时温馨风景的同时,赋予了听觉上婉约凄清的享受。街巷之间的风物古迹繁多,在儒林路上行走,那青青的石板路,古朴别致的四合院,历史名人的旧居,精美的雕花门楼传递出的是古老的遗韵,彰显着无穷魅力。贯城河之合和河上的桥阁,翘角凌空,精巧细致,体现着细节的魅力。石拱桥上杨柳拂风,河中水波迂回,景致典雅,风光秀美,人来人往之中分明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武庙、灵泉寺、东林寺、圆通寺、地藏寺,这些建于明代的清静禅院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到了一种凄郁的景致。清泰庵前高大的银杏,临空的飞檐,古老的砖瓦,悠扬的暮鼓,东林寺大雄宝殿之“凤点头”,地藏寺的黄杨,大龙井的遗水,无不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易逝与红尘的荏苒。

安顺自古乃诗书礼义之邦,古人多注重山川形势,以致培植风水,弥补不足,企盼文运兴盛,矗立于城内数百年的安顺三塔是历史的不朽见证。安顺三塔分别为西水关石塔、西秀山石塔、花山石塔。旧时安顺民间流传着一首诗,诗为:“习安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一塔平地起,两塔云间插”。这“一塔平地起”指的是位于熙春公园内石崖上的西水关石塔,为四面,平地崛起;“两塔云间插”指西秀山石塔和花山石塔,分别为六面和八面,均矗立在高山之巅,巍巍然直插云霄。西水关石塔乃熙春公园内的石塔,塔高四米,平面呈四方形,共有六级,小巧玲珑,古香古色,苔藓斑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至今旧貌依然,是安顺三塔中的元老。时人有诗吟哦:“晚风拂得莽槐青,熙春流水花落频。借得石塔佛光远,于无声处响雷音”。西秀山白塔位于城中心西秀山上,又名望城塔,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初为砖塔,明初毁于兵燹战火。后经明代万历再修,遂得以传存。白塔为等六边锥状体封闭楼式实心塔,以白石镶砌,塔身雕刻简洁、明快。旧时为安顺城“习安八景”之首,称“笔峰耸翠”。西秀山白塔下是安顺知名的圆通寺,昔日登临西秀山观白塔,皆由寺后大悲殿侧拾阶而上。花山石塔位于城西王家庄后山,为七级浮屠塔,建于清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副榜杨春发等重建。石塔为八面,高约八米,像一位少女孤独屹立于巅峰平台石崖之上,朝朝暮暮陪伴着悠悠白云。安顺三塔伴随着古城安顺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如今已成为安顺城的象征。

金钟山是安顺市民晨游暮登的首选之地,这里云影天光,灿然在目;山色陆离,纵横不凡;文景齐驰,丽压群山,是一片观光赏景的清净乐土。金钟山早在明朝时就已建庙成景,后人咏为“习安八景”之一,名“金钟覆地”,诗云“金山古寺绿荫浓,遥望形如覆地钟。鹫岭亭欹路起鹫,龙泉池小诧飞龙。石梯百级沿苔藓,宝殿三层夹桧松。独羡危楼西盼处,万家烟火望重重”。它历史文化底蕴丰润,有庄严的寺庙与空灵的古佛,有幽深的山道与雄浑的山门。古木参天处,墓陵毗邻;曲折山道间,古韵犹存。经历沧桑风雨后的金钟山呈现给游人的是一幅以葱郁山势和古庙、古道为构件的丹青画景,其景致令人叹为观止。金钟山上古木丛生,藤蔓曲虬,怪石林立,山门重叠,那株高大的沙樘榔树遗留着的因藤蔓缠绕而烙下的印迹,轻烟一般盘旋而上,如飞鸿遗在雪地上的爪痕。庙宇前那两株高大的千年古银杏树,在阳光下泛着金光,飘落的叶片似暮鼓晨钟,偈语虚韵,让金钟山平添无尽禅意。旧时,金钟山与飞虹山比肩齐名,相同的岁月流历造就了相同的严庄气息,进而使两山缔结了迥阔的厚重因缘。又有人将金钟山与西秀山连缀在一起,相互应景,有一联为:“玉笔之撑天最妙;金钟之扑地特隆”。这些附着时光飞翔的历史人文景观,都是时间馈赠给安顺城的文化瑰宝。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安顺人还在城市两端修建了两座东西遥望、镶嵌城里的“高原明珠”——虹湖、娄湖,使人文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衍生着这座现代化旅游城市珍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意境。

虹湖位于安顺城东,由北部千峰河水流汇入城成泊。她清波掩映着似簪的峰岑,巍巍的高楼托出碧波的旷达,逶迤的林荫撑出水域的悠远,加上野鸭飞渡,水藻沉浮,虹湖以绝妙的笔椽描绘着城市的风景,以浩渺的烟波洗礼着人们的心灵,是一处人人钟情的好去处。行走在旱马桥上,手扶石栏杆,轻挽如烟垂柳,丝丝缕缕。河道两岸遗存的木楼瓦房毗邻而居,演绎着旧时的往事,绘制着优雅的风景。湖边街道上,月光与华灯联姻,行走着穿戴新潮、心情惬意的人群,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和美。娄湖则位于安顺城西,是清代云南布政使娄九德的故里。这里有安顺学院等院校环湖而居,莘莘学子的读书声让这片湖面诗意沛然。湖景山水相依,空灵无垠。水是这片风景的灵魂,一泓波涛绵绵邈邈,悠悠荡荡,时常翻动着高蹈、尊贵的音乐,如丝如缕;流浪的风拥抱着湖区的城市,在水的高度,呈现出一片充满生机的盛世图景。

从金钟山上眺望安顺城是城中胜景之一,尤其在傍晚时分,推开金钟山寺中那扇由中清名臣安顺知府胡林翼捐廉而揖的窗棂,启窗凝望,但见整座安顺城远挹峰峦,云山四壁;月辉琉璃,灯火阑珊;物华天宝,琼楼美奂。


海百合 □胡一平 画


步步皆景 处处可画 

——广州画家点赞安顺自然风光人文底蕴 

《贵州安顺·坝陵河》□涂国喜

《贵州安顺·本寨村》□涂国喜

《高荡村写生》□崔弥莱

《高荡村写生》□陈祖林

《安顺本寨》□丽萱

《安顺云山屯地戏》□冯苗

《他们从这里出发》□罗奇


日前,“走进21℃的城市,体验360度的人生”粤黔协作——广州艺术家走进安顺系列活动启动期间,广州画家来到了关岭坝陵河大桥,参观了贵州桥梁科技馆,他们站在峡谷山巅远眺雄伟壮丽的坝陵河大桥,从大桥工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维度,全面了解贵州桥梁工作者的创新伟力和卓越贡献。

“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这座世界级大桥,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通过游览坝陵河大桥和坝陵河贵州桥梁科技馆,大家了解到贵州桥梁历史的变迁,以及贵州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离开坝陵河大桥后,广州画家崔弥莱感触颇深。

广州画院艺术家还走进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石瓦、石墙、石井、石巷……随处可见石头建筑、古桥古树和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妇女,让画家们眼前一亮,画意大增,各取位置,俱得佳作。“传统村寨、民族特色正是我们此次安顺采风之旅最为期待的。”在广州画家冯苗眼中,高荡村非常值得点赞。

安顺素有中国“蜡染之乡”的美誉,而高荡村作为布依族传统村落,蜡染技艺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地传承和保存。在高荡村,广州画院艺术家除了采风写生之外,还分别体验了布依族蜡染和织机。“之前通过书籍和网络了解过蜡染艺术,但在现实中亲自制作还是头一回,这种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广州画家涂国喜拿着自己制作的蜡染作品,对此次体验意犹未尽。

广州画院艺术家在屯堡文化村落本寨和云山屯,感受了六百年前的大明遗风,欣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屯堡地戏,随后又前往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观看地戏脸谱的制作全过程,一整天的采风和体验,又让画家们收获了颇多创作素材。

“安顺浓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布依族蜡染,还是屯堡地戏,都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艺术,蜡染精致对称的花纹,地戏款式多样的脸谱都具备独特的艺术美感。”广州画家陈祖林说道。

“这次采风之旅我们获益良多,不虚此行,不仅收集了许多极具安顺特色的艺术素材,还把它们创作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作,用绘画作品表达我们对安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推崇与热爱。”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罗奇表示,此次广州艺术家走进安顺系列活动的开展,为两地创建了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和新契机,未来将有更多广州画家来到安顺,了解安顺,爱上安顺,用笔墨把安顺留在作品中,带到广州去。  (文字图片收集整理 高智)




责任编辑:宋爽 二审:梁惠焜 三审: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