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生态日】让好生态成为最美的风景——安顺市坚定不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3-06-20 14:40:32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惠泽两岸。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今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召开7周年。
  安顺,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7年时间里,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定位,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用实际行动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六月的安顺,凉风习习,走进黄果树风景区,飞瀑直下,绿意浓浓,空气清甜,给游客别样体验。
  “‘太美了!’‘太棒了!’‘壮丽!’”6月3日,来自斐济、毛里求斯、希腊等19个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20多位驻华使节、高级外交官组成的参访团来到黄果树大瀑布下,对黄果树的绿色生态赞不绝口。

黄果树大瀑布自然生态  张韬 摄

  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推进“绿色黄果树”行动计划,实施绿化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提升景区森林覆盖率。加大对湿地类型、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建设黄果树湿地公园,把石头寨、大瀑布、天星桥、郎宫四大核心景区串联起来,将布依族文化元素、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优势等特点转化为生态旅游资源。
  “绿”起来的黄果树,依托“国家5A级景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等生态名片,走绿色发展之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如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森林面积达20.9万亩,森林覆盖率66.31%,其中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5%。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获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称号。

黄果树生态山水

  青山绵延,流水不息。2022年来,安顺市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厚植绿色屏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发展底色,为谱写安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生态支撑。
  厚植绿色屏障,安顺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累计营造林510万亩,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60%以上。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石山荒坡变草海  高智  摄

  逐绿而行,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安顺这座城市靓丽的名片。近年来,安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1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石漠化1460平方公里,石漠化减少面积和幅度居全省岩溶地区前列,曾经光秃秃的大山披上绿装,焕发勃勃生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夏日的邢江河,水鸟在水面惬意飞翔,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邢江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全长约80公里,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已成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使邢江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019年1月,邢江河获“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授牌。

邢江河水生态环境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从植绿造绿到河湖治理,安顺围绕水生态保护做文章,把打造水美安顺放在首位,构建了市、县(区)、乡和村四级河长体系,设立河长1662名,其中市级河长33名,县级河长183名,乡级河长485名,村级河长961名,让安顺每条河流、每个水库、每个湖泊都有河长来管,迎来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更是未来的生产力,我市持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保持优良。

西秀区九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张韬 摄

  看水质,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市辖区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12个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优良比例达100%。在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国控断面水质排名中,安顺市在2022年位列第20名,2023年第一季度位列第18名。

  闻空气,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7%,较2021年上升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5%,较2021年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西秀区九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气候宜人

  听噪声,全市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以上,交通环境噪声稳定保持在“二级”以上,声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为100%。全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稳定。
  天蓝、水净、地绿、气爽,美丽由外向内逐渐延伸,安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青山颜值转化富民经济
  走进平坝区小河湾村,青山环绕,绿水穿行,绿油油的草坪连成一片,一顶顶帐篷点缀其间,游客三五成群,在此露营、野炊,享受悠闲的假日时光。昔日的小河湾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万余元。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安顺生态旅游最大的优势、最响亮的名片。

普定县夜郎湖畔通过发展经果林让石漠化地披上绿装

  近年来,安顺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改善民生民本“三位一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青山颜值转化富民经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西秀区鸡场乡茶果场生态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顺市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发展绿色经济,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能源转型升级,扩能技改;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提升,水、风、光伏发电齐头并进,绿色能源蓬勃崛起;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127.44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38.43亿元;深化“旅游+”“+旅游”,发展休闲度假康养、山地体育旅游、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融合业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辖内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利用山地发展蓝莓产业种植,让荒坡变成绿洲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安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最佳适宜居住城市、中国最具潜力避暑旅游城市,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如今的安顺,以生态打底,用绿色作画,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宜游之城。随着“走进21℃的城市·体验360度的人生”城市IP的成功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正在黔中大地喷涌而出。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李超然


责任编辑:陈亮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