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32%;
小学、初中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
全面消除大班额……
义务教育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一直以来,安顺市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构建以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为主体、乡村小规模学校为补充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严控起始班额,合理划分学区、实现均衡编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美好期盼。
聚力资源扩充辐射
共享优质办学资源
走进安顺市实验学校经开区分校,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整齐的绿化带、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茵茵的田径场、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多功能室、社团活动室,功能教室齐全,设备设施完备。
安顺实验学校经开区分校学生课后学习书法
“我们学校于
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中共安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安顺市实验学校定期委派骨干教师团队直接入驻我们学校参与管理与教学,助推学校的快速发展。目前,我校总共开设
23
个班,总在校生1266人。”经开区教育局副局长、安顺市实验学校经开区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梁冬洪介绍,安顺市实验学校经开区分校和安顺市实验学校建立帮扶关系以来,市实验学校高度重视,合理安排,与分校一起共商共建,制定了总校领导实地调研指导、总校教学名师督导教学、分校教师及干部脱产跟岗学习等多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帮扶措施,市实验学校为分校在建校最关键的初始阶段构建了有力的帮扶体系,成效十分显著。
同时经开区分校还积极与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取得联系,共商共建“三教法”(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研基地、党建共建基地、实习生实训基地,切实把教师教育发展落到实处,并逐步向纵深推进;与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共建初高中衔接“凌云班”并长期合作。办学至今,学校“点线面体”同时发力,做好精细化管理和保障工作,全力做到让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安顺市实验学校经开区分校的建设使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开启我市集团化办学的新征程,带动安顺高铁片区发展,提升片区综合配套能力,助力安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安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二批公办强校计划项目学校培育工作的通知》,印发《安顺市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工作方案(2022-2025年)》,在2021年培育40所公办强校项目校的基础上,2022年培育100所项目校,召开公办强校计划启动会。推动以市实验学校牵头,若飞小学、市实验学校开发区分校的集团化办学,加强校际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集团学校发展。落实市政府相关领导要求,组建分别以市一中、市二中为牵头学校的教育集团,共同打造安顺市基础教育发展新高地。
近三年,通过实施强校带弱校、同类学校对口帮扶工作,实现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传、帮、带”,校长管理能力、教师教学水平等有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教师队伍优化配置
提升教育教学软实力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紫云自治县第二中学教师秦安吉就是同事和学生口中好老师的代表。
2006年,带着满腔热忱,秦安吉进入紫云自治县第二中学,正式开启16年语文教学生涯,把自己对学生的关爱融入在三尺讲台。
“语文你就是要敢于表达......”“这周上的新课,能跟得上吗?”初次见秦安吉,她正在与学生交心谈心,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情况。
紫云自治县第二中学教师秦安吉课后为学生解疑答惑
在学生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上,秦安吉始终坚持“培优扶差”的工作原则,对后进生多给予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秦安吉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她充分利用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近年来,秦安吉在县级组织的优质课、课件制作、禁毒征文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其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省级比赛中获奖。
秦安吉只是我市优秀教师队伍中其中之一。安顺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建表示,一直以来,我市严把教师入口关,通过公费师范生录用、特岗教师招聘、人博会人才引进、社会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
全市教育系统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的同时还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在开展全市转变师德师风和提升教学能力专项行动中,全市357所学校,4万余名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职工参加了此项行动,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得到明显转变,各级教育系统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全市高考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得到改变,教育高质量发展触底反弹的态势正在形成。
注重名师引领。目前已新增“黔灵名师”12人,省级骨干教师60人;1名教师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对象;评选认定安顺市“十四五”第一批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0名,教学名师40名,骨干教师180名、“教坛新秀”256名。已组织44名(次)市级名师赴平坝区、普定县、紫云自治县、经开区等12所学校开展义务送教送培活动,活动覆盖学前教育至普通高中各学段。选派市直学校111名教师进行支教,组织各县(区)选派147名教师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招募37名退休教师开展“银龄计划”;组织24786名教师参加全省2022年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测试。
注重完善教研工作体系。目前按期开展了全市高中、“20+3”初中质量监测分析;充实初高中学科带头人团队,构建市级学科专家引领、校内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共同体,按月推进实施全市初、高中大教研活动;落实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全年分别与8个县(区)教育局教研室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对易地扶贫搬迁点学校采取订单式服务;落实国家强基计划,五大学科竞赛成绩明显提升。
五育共举全面发展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学校源于安顺‘凤仪书院’,是贵州省内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这也正是凤仪小学天然的办学优势。”凤仪小学校长张晶指着学校“凤仪书院”介绍着。
凤仪小学学生课后阅读
一直以来,凤仪小学以‘效法先贤’定位校园文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使命,五育并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认真开展课后服务,落实“双减”工作。
凤仪小学开展每周三“汉服日”活动
凤仪小学课后开展武术学习
凤仪小学学生课后到电子琴社团学习
“我们学校将每周三定为‘汉服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增强体验感,感受穿越和古典美。”凤仪小学副校长汪晓菊说,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辅导学生作业的同时,还注重传统文化的推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凤仪书院和校内各功能室、活动场地作为活动阵地,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社团,涵盖篮球、足球、体操、电子琴、合唱、舞蹈、科技模型、朗诵等。课后服务社团都专门请了该领域的专业老师,学校在社团活动和兴趣课程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安顺市第五小学开展农耕主题活动
在安顺市第五小学,下课后,篮球、舞蹈、书法等社团活动也正热火朝天地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让学校课后服务变得更加精彩,在留得住学生的同时,也让家长满意放心。
“这学期我们的作业不仅减少了,做作业速度和质量也更高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看看书练练字,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课后正在练字的学生臧芷萱说。
安顺市第五小学开展农耕主题活动
“‘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增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应教尽教,不断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希望让学生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安顺市第五小学校长贺兰英表示,课后服务充分体现了办学特色,全力挖掘老师潜力,努力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小切口,大民生。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其目标是进一步校正教育发展方向。回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安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关停134所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全市544所义务教育学校“一校一案”开展课后服务,实现了“5+2”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6万人。
办学条件提档升级
奠定优质均衡发展基础
教育发展得怎么样,既要看城市,更要看乡村。
“现在我们不用特意把孩子送到县城、乡镇读书,村里的学校发展越来越好,也可以满足孩子上学需要。”关岭自治县岗乌镇纳磨村的杨山的孩子就是在村里纳卜小学读书,说起村中教育环境的改善,杨山非常欣慰开心。
在纳磨村,随着教育保障政策的逐年宣传和递进,村民们逐渐意识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在校就读,在村里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岭纳卜小学学生正在认真听课
“上学难、上好学更难。”“农村小孩想上个好学校,要跑到城里。”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曾严重制约了我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步伐。
义务教育是基础,亦是民生。近年来,针对乡村弱、城镇挤、资源配置不均衡完善等突出问题,我市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划片、免试”入学制度,同时以学校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大资金统筹协调力度,全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建设,并按标准配足配齐设施设备,按时有序增加学位供给。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4亿元,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完成2022年23所幼儿园、中小学新建改扩建任务,共规划投资2.35亿元,建设面积7.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810个、床位540个、餐位2970个。
各县区严格规范招生入学,充分掌握和分析辖区内学龄人口底数和生源分布情况,结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小学入学年龄统一为年满六周岁等因素,合理划分或调整招生入学范围,确保起始年级班额不超过55人。截至2022年底,全市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355个,超计划完成(计划255个)。
控缀保学“一个不少”,“好学校”遍布百姓家门口,义务教育资源有效增加,城镇学位得到保障……这一项项改革举措见证着安顺义务教育事业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成绩。也让老百姓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分享到了教育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
“让孩子们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再也不要出现因拿不出学费放弃上学或中途辍学的事件……”这些来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早期愿望已经变成现实。如今,安顺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锦卫 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