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河畔“传铜鼓”,化解纠纷促和谐。关岭自治县断桥镇坡舟村是个传统的布依族村寨,历来有“传铜鼓”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三都会以“传铜鼓”的方式,庆祝新年、祭拜祖先、共商要事。近年来,该村在传承“传铜鼓”习俗中,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丰富创新了“传铜鼓”的新时代内涵,形成了“传铜鼓”解纷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更有力有效,让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无讼村”。
断桥镇坡舟村
烈日炎炎,微风徐徐,沿着木城河驱车,经过蜿蜒道路来到坡舟村,整洁卫生的村内道路、曲径通幽的农家庭院、两棵百岁古树下闲憩着淳朴的乡民,装点着静谧的坡舟村,显得祥和且自然。
正月初三送铜鼓
“每年正月初三,在坡舟村,布依儿女们身着盛装,齐聚一堂,吹长号、祭祖宗、送铜鼓、迎铜鼓,既庄重又热闹。”坡舟村副主任马辉介绍,“传铜鼓”就是将铜鼓从上一年保管的家庭传交给今年保管的家庭,当日,在铜鼓原保管的村民家中举行着隆重的请鼓仪式,仪式结束之后再庄重地将铜鼓取下,用布料完全包裹,由品行端正、勤劳朴实的村民身背铜鼓在村子里游走一周,全村男女老少随行欢送,号声不断、人声鼎沸。直至送鼓队伍来到今年存放铜鼓的村民家中,由此户村民举行同样庄重的迎鼓仪式。
坡舟村铜鼓节(资料图)
据了解,坡舟村“传铜鼓”习俗已经流传了600多年,“传铜鼓”是一个美好的习俗,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更有意义的是搭建了平台,让大家欢度新年、齐聚一堂、共商要事。借“传铜鼓”之机,村民们齐集一堂,共商村里大小事务,村干部向村民们汇报村集体收支情况,大家共商来年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等,让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建设,凝聚民心,把坡舟村建设成美丽、和谐、文明乡村。此外,“传铜鼓”这一天,村民们请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发挥寨老在村里威望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帮助化解村里的家庭琐事、老人赡养、土地边界等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在坡舟村创建“无讼村”后,“传铜鼓”解纷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坡舟村坡脚组组长卢启应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寨老,经过他调解的纠纷数不胜数,卢启应回忆道:“去年9月份开始,卢启刚与卢凤宽两家因土地边界发生矛盾纠纷,时有口角,在‘传铜鼓’正月初三这天村里把事情记录下来,之后村里组织村干部和我们寨老一起到双方家中进行交流,希望双方多些理解和谦让,各让一步事情就解决了。”
“不是所有村里的矛盾纠纷都在这一天解决,‘传铜鼓’这一天只是集中村民共同商议村里的大小事,并记下来逐步协调解决。”马辉说,坡舟村“传铜鼓”这一良好的习俗得到了四邻八乡的称赞和认同。
干净整洁的村路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在市、县两级法院的主导下,坡舟村以积极的姿态开始创建“无讼村”。在创建工作中,该村传承了“传铜鼓”的良好习俗,并赋予了“传铜鼓”新的内涵,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传铜鼓”的约定俗成中,并写入村规民约,共同遵守。
坡舟村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无讼村”创建工作,坡舟村还邀请熟悉布依语的法官、村干部及特邀调解员、乡贤寨老参与,运用“双语调解”,以更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普法宣传。
坡舟村铜鼓节 (资料图)
同时,该村运用“群众评议团”巡回审理,释法说理,本土化引领新村风;通过设立巡回法庭,以案释法,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宣传;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群众明白的理”审理案件;通过“百姓说事、群众说理、法官说法”调处矛盾,平息纠纷,推动诉源治理。得益于这些制度,坡舟村近三年未发生一起诉讼案件,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讼村”。
婆媳吵架邻里不和的少了,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多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的少了,美化庭院争当文明户的多了······说起村里的变化,坡舟村村民一脸的喜悦。坡舟村的风气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好,得益于制定并严格执行的村规民约。
村内宣传标语
“村里这个村规民约‘条条框框’一目了然,我们老百姓就知道该怎么干,违反的还会进行处罚和纳入‘黑名单’。嫁到坡舟村四五年了,眼看着这里居住环境变好,邻里乡亲很和谐。”坡舟村外来媳妇罗明凤如此说道。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千家万户。马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坡舟村秉承“党建+村民自治”工作理念,通过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将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群众参与有机统一起来,严格制定村规民约,以“传铜鼓”解纷法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激活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与发展的活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锦卫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