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村原名为塘耀村,因河绕村为塘,水照为耀。新中国成立后,改“耀”为“约”,意为民族团结奋进,共建家园。
塘约村位于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从安顺市区驱车前往塘约村,大约四十分钟,行至塘约村地界,村口处一栋石头砌成的房屋外墙上写着“塘约村”三个大字,汽车继续前进,两三分钟后便能看到一栋栋黄墙红瓦、错落有致的房子,五彩斑斓的文化墙描绘着乡村振兴新图景,而最显眼的则是远处山上耸立的四个大字“穷则思变”,一下子将塘约村的故事呈现在人们眼前……
2013年前的塘约村是国家二类贫困村,要产业没产业,要人气没人气,村民依靠传统的农耕种植和劳动力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拧巴,生活和未来,一眼望到头。
2014年6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让本就“村穷、民弱、地撂荒”的国家二类贫困村雪上加霜,乡村基础设施几乎全被毁坏……
面对灾难,是妥协还是继续奋斗?塘约村选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塘约村积极发挥党群力量,集思广益,探索出以“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多元共治、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塘约经验”。依靠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们有了殷切期盼,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塘约村从一个榜上有名的贫困村蝶变为全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试点村。
2013年至今,已十年有余,如今的塘约村又会有哪些变化?带着疑问,记者再访塘约村!
塘约村一角
看产业,乡村振兴硕果来
行走在塘约村,青山环绕,小桥流水,时常能碰到开着自家小货车拉着蔬菜往外运输的村民,田间地头,村民们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
“我家向村合作社返包倒租了2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其中茄子有70多亩。今天要装100多箱,发往广东,算一算,又可以小赚一笔。”塘约村蔬菜种植大户刘发美麻利地将茄子放入泡沫箱,笑着介绍自己家茄子的采收情况。
从曾经的“地撂荒”到现在的“地生金”,塘约村的土地演绎着产业发展之“变”。
抬头远眺,在塘约村的土地上,昔日闲置的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千余亩蔬菜瓜果正哺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产不断壮大的背后,是二产三产的协同发展。在塘约沁泉水厂,只见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智能化、规范化的净水处理过程让人眼花缭乱,一辆辆车将生产出来的水装箱发送。
塘约村沁泉水厂生产的水
占地5000平方米的平坝区塘约沁泉饮用水制造有限公司,由塘约村与平坝区产投公司共同组建,村里用土地和水资源入股,实现村企合股联营,不仅盘活资源,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水厂建好之后,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平时还能照顾家人。”塘约村村民陈德翠说。
除了利用好水资源,写好“水文章”,塘约村还不断整合现有资源,吸引能人办厂,玩具厂、学生服装厂等相继建设。
塘约村蔬菜基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发展好产业,村民群众才能增收致富。聚焦产业促振兴,塘约村把握好产业这个立足点,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塘约村有1000余亩精品水果产业,400多亩有机蔬菜基地,200多亩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也在不断谋划中,此外运输公司、建筑公司、水厂、酒店、食堂、木材加工厂、玩具厂、民宿等正在蓬勃发展。
塘约村蔬菜种植大户刘发美家种植的茄子迎来丰收
塘约村的产业融合发展还不止于此。塘约村村主任彭远科表示,下一步,将立足现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旅结合”这条主线,将塘约村打造成著名旅游景区,按照“种养结合”、科技示范推广,集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科技示范园,继续发掘塘约村“避暑经济”“研学研创经济”“文化经济”等。
品文化,文明新风润山乡
再访塘约村,乡村文化在这得以传承与发展,文化振兴正当时。
“一鉴方塘耕读史,十寨共约创业园”这是塘约村村史馆门前的一副对联,激励着干部群众奋发图强、共创共建。
塘约村村史馆
村史馆内,一件件陈旧的实物、一份份泛黄的资料、一张张鲜活的图片让人不时驻足观看。通过展示塘约村的历史文化,突出展现塘约村农村改革,体验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同时也留住了乡愁,铭记了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
“村史馆2017年免费对外开放,许多游客来我们村游玩都会去村史馆看看,了解我们村的发展历程。”塘约村民生监督员杨定发介绍道,建立村史馆,是为了留下建设村庄、治理村庄的记忆,让塘约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激励大家继续努力,干出更好的成绩。
乡村振兴需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塘约村文化广场
在塘约村村民文化广场,“最美塘约人”张贴在宣传栏上,格外醒目,成为全村人学习的榜样。宣传文明,传播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随着耳濡目染,却能润物无声入人心。
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既要靠宣传倡导,又要靠实践养成。
“每年都会在文化广场举办传统民俗演出活动,过年的时候举行‘春节篮球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春节大运会’‘苗族歌舞会’,夏季烟花秀也每年都举行……”彭远科介绍,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举行,村民们深受鼓舞和激励,大家都争做文明人,遵守村规民约,讲礼貌、传文明,成为建设和美乡村的主力军。
走进塘约村游客服务中心,一群由山东近知研学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组织的学生陆陆续续走进二楼会议厅,此时,塘约村原生态芦笙舞蹈队也已经做好准备,他们将通过原生态芦笙舞的表演与这群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一起交流。
塘约村原生态芦笙舞蹈队和外来学生们互动交流
“我们这支舞蹈队是自发组织的,穿着民族服饰,跳民俗舞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知道我们的故事,通过交流,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舞蹈队员刘祖飞说道。
如今,塘约村通过打造研学基地、建设文化广场、村史馆、举办民俗节目表演……培育了和美乡村文化振兴的沃土,让乡村文化美丽绽放,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游乡村,和美乡村绘新景
午后,村民郭家秀接到一通电话,是村旅游运营公司打来的,有一批重庆游客要来村里住上一段时间。
“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陆续有游客来游玩、避暑,2020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我便开始装修房屋,发展民宿。每个房间一晚上60元,暑假期间房间都是住满的。”郭家秀一边打扫房间一边介绍道,她家把土地流转给村里,平时有空就去蔬菜基地务工,现在又发展民宿,年底还有分红,算下来,一年有五六万元收入。
塘约村完善的基础设施
发展民宿,离不开自身的优越条件。塘约村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6%,是天然大氧吧。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过程中,塘约村提早谋划,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致力于打造“避暑在塘约”的和美乡村。
“我们全村有700多栋民房有条件适合改造成民宿,目前16家民房已经完成民宿改造,所有民宿改造完成后,计划到2025年,可实现民宿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入住。”彭远科介绍,塘约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村的乡村产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丰富性、生态文化的独特性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农村新产业。
目前,塘约村人均收入23620元,村集体收入576万元,村集体资产约3.7亿元,这是全体塘约人共同努力换来的成果。
“穷则思变”四个大字屹立山头
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塘约村用“产业旺、生态美、百姓福”这一成果回答了如何“穷则思变”这一问题。
站在塘约村的土地上,每一捧泥土都汇聚着群众共同努力的力量,每一块石头也都镌刻着群众不屈奋斗的精神。
一方经验助力一方发展。近年来,安顺市结合“塘约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市委“1558”发展思路,围绕深化拓展、持续推广新时代“塘约经验”,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赋予新时代“塘约经验”的内涵,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和高效能治理的强大动力,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安顺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当下,塘约村用发展的脚步丈量着与乡村振兴的距离,并将继续坚定信心一步一步往前走。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