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行“水稻+蔬菜”“水稻+油菜”轮作,把饭碗牢牢端在群众手中;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实现四季有花果,百姓能致富;大力推进农业光伏项目建设,促进群众增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推行稻菜轮作 端牢饭碗拎稳菜篮
10月8日,火花镇克田村下院组田坝里,几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将一簇簇稻穗吸入机器的“腹中”,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稻田风光
“今年,我村种植水稻800多亩,主要种植在上院组、中院组、下院组连片的田坝,每到秋收季,村庄与稻田形成一幅幅‘丰’景画卷。”火花镇克田村村支书罗文斌说,目前赶着晴好天气,他们正组织群众收割水稻,腾出地块后开沟沥水,以便翻耕碎土,为推行稻油轮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机收水稻
同样,在火花镇懂桑村纳入组,记者看到正在收割水稻的收割机将输送稻谷的管道转移到机耕道上方,几位村民将准备好的袋子套在管道上,收割机把“腹中”的稻谷输入袋中。十多分钟时间,两块偌大的稻田就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的收获印记,机耕道上整齐地摆放着一袋袋稻谷。
“火花镇依托低热河谷气候、肥沃的良田、较好的水资源条件,积极引导群众大量种植水稻,打造火花香米品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端稳群众饭碗。”火花镇党委书记胡伟说,为打造火花香米品牌,该镇在懂桑村建有一个全自动化的大米加工生产线,生产的大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今年全镇共种植水稻3.1万亩,预计10月中旬完成水稻收割工作。
收完水稻又种菜,用好每一块良田,实现一地多用,促农双丰产促增收。
随后,记者在火花镇江纳村田坝看到,有的村民在用耕地机翻地,有的村民在碎土,有的村民在栽种菜苗,一派秋耕秋种的忙碌景象。
村民收割白菜
“借助‘天然温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火花镇大力推行‘水稻+蔬菜’‘水稻+油菜’的稻菜轮作方式,全面充实火花‘菜篮子’,在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带动辖区农户进一步增收。”火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康说,收割完水稻后,该镇全力抓好秋冬种工作,计划在地处低热河谷地带的江纳、龙头、平寨、懂桑等村种植蔬菜3000亩,在克田、磨安、纳座、兴合、九岭等村种植杂交油菜8000亩。
在推行稻菜轮作工作中,火花镇采取镇级平台公司统筹示范种植、带动农户分散种植方式,激发群众实行稻菜轮作的积极性。
胡伟算了一笔账,1亩良田,夏秋季种植水稻,收获稻谷1100斤,每斤出田谷1至1.3元、干谷1.4至1.8元,产值2000余元;冬春季节种植白菜,亩产4000斤,以每斤均价1.5元卖给进村收购白菜的收购商,每亩可卖6000元,除去肥料、种子、人工等成本约1800元,农户种植1亩白菜净赚4000多元,这还是保守算法。
种植水稻解决百姓吃饭问题,让群众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种植蔬菜、油菜增加农户收入。
发展精品水果 美了山村鼓了荷包
火花镇平寨村板母组村民罗朝福是李子种植大户,2014年,他种植了12亩李子,2017年丰产收入6万元。此后,尝到甜头的罗朝福,2018种植了60亩李子,2021年丰产采摘销售后收入60万元。在李子产业上获得丰厚利润的罗朝福,继续扩大李子种植规模,2021至2022年间共种植了380亩李子,目前他的李子种植面积达到500亩。
“我种植的500亩李子,只有几十亩是自家承包的荒坡地,大部分是流转本村农户承包的荒坡地来种植的,每年要支付1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费,且每年的管护、采摘李子都需要大量人工。”罗朝福说,他们发展李子产业的同时,让本村农户通过在李子园里务工和获得土地流转费增收。
据了解,火花镇平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有李子,全村种植李子3000多亩,品种包括冰脆李、四月李、蜂糖李等,该村不少群众因种植李子而走上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村民精选李子装箱
近年来,随着惠兴高速和紫望高速的相继开通,让火花镇东西两侧都有了高速公路出入口,为该镇大力发展李子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运销条件。每年冰脆李、四月李、蜂糖李成熟季节,有不少省内外收购商进村收购李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火花镇李子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镇李子种植面积达5.5万亩,其中,作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冰脆李种植面积2万多亩;火花李种植村寨涉及火花镇平寨、懂桑、禾弘、磨安、龙头、九岭、兴合、纳座等村,预计明年可采摘面积增加达4万亩。”胡伟说,为把农户种植的李子销售出去,线下,该镇在平寨村、纳座村、兴合村等交通便利的公路边设置临时交易销售点,方便种植户销售、客商收购李子;线上,他们邀请网络主播到冰脆李园、种植户家中以网络主播带货方式从线上销售,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方式,搭建好服务平台,让农户种植的李子卖得出、卖得好、收入多、能致富。
近年来,火花镇紧紧围绕“稻香火花镇、四季花果园”产业发展思路,利用丰富的坡耕地和荒坡地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李子为主,柑橘、罗汉果、枇杷、桃子等精品水果产业,实现坡上四季有花有果,美了山村富了百姓。
罗汉果产业基地一角
今年,该镇引进罗汉果苗,将龙头村原有的500亩紫葡萄藤全部铲除,重新种植成罗汉果,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护后,一株株罗汉果藤苗爬上架子,在藤架上蔓延,长势喜人的罗汉果藤苗上挂满了果子。
“在销售上,罗汉果以个数为单位,鲜果的大、中、小个销售均价分别为1.1元、0.8元、0.6元一个不等,预计每亩可产14000至18000个罗汉果。”胡伟说,罗汉果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管护、授粉、采摘等全过程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种植果汉果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促进群众就近务工增收。目前,他们正在组织村民采摘销售罗汉果。
据悉,火花镇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以火花李子、火花大米为主导产业重点,覆盖全镇所有村组,全面推进镇域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鼓足“钱袋子”的美好愿景。
推动光伏产业 助民持续增收致富
搬运材料、安装光伏架子、铺张光伏板……近日,记者来到火花镇农业光伏二期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各司其职、干劲十足,一派繁忙景象。
火花镇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光照时间可达2600小时。正因如此,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立足于优越的光照资源,火花镇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农业光伏项目建设,不仅盘活了大量荒闲土地,更有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搭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安装在山坡上的光伏板
2022年12月,火花镇农业光伏一期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占地面积约5450亩,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系统设计方案,共设64个光伏阵列,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能源约200兆瓦。
紧接着,火花镇农业光伏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并于今年6月实现部分并网发电。
据火花镇农业光伏项目建设负责人袁志强介绍,火花镇农业光伏二期项目占地面积5000多亩,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200兆瓦清洁能源。目前,每天有1500名工人在作业,预计今年底实现火花镇农业光伏二期项目全部并网发电。
“火花镇农业光伏一期、二期,总占地面积1万余亩,涉及我镇磨安、喜湾、纳磨、九岭、兴合、克田、纳座等村的连片荒坡地,光伏产业让农户得到土地流转费,每年光伏板下除草二至三次的劳动薪酬等多重收入。”胡伟说,火花镇始终把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有效的手段,发展光伏产业是推进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举措,火花镇农业光伏项目建设时,能带动全县500余人次务工就业,其中火花镇当地农户200余人次,劳动收入约450万余元,项目建设后,为防止光伏板下杂草丛生,影响光伏发电,每年需要大量工人除草,能带动当地农户100余人次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创造劳动收入约90万余元。建成后的光伏发电站,让原本光秃秃的荒坡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也让观光旅游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