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石板井村: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2023-10-20 17:53:10    来源:   安顺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时至深秋,记者步入关岭自治县石板井村,从镌刻着“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牌坊下慢慢走过,煦暖的秋阳透过树荫缝隙倾洒在青瓦白墙之上,沿着干净平坦的串户路且行且看,荷塘亭榭,农居墙画、文化广场搭配组合,村景如画,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image.png

石板井村率先推行“两所联建”机制,打造法治工作室。

  “石板井村作为‘顶云经验’的发源地,我们要以新作为、新担当、新面貌来擦亮这块‘金字招牌’,书写新时代‘顶云经验’的新篇章。”石板井村村支书黄俊说,该村在“党建引领、干部带头、村民参与、企业助力”的发展模式下,村中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党群干群关系越发融洽,干事创业的动力和信心更足更强。

image.png

“顶云经验”纪念园

  依托区位优势、便捷交通和浓厚的“顶云经验”文化氛围,石板井村利用自身资源引企共建“顶云经验”体验园,每年保底享有近10万元的产业分红。同时,村委牵头成立村级劳务公司,摸底整合劳动力资源,集中输送劳动力就业,创新带动劳动力增收,为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搭建就业增收平台。截至目前,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4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760余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5万元。

image.png

各地学生到“顶云经验”陈列馆开展研学活动

  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石板井村抢抓机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成功引进广州企业溥博教育到村建设大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获得东西部协作资金216万元打造党建“领航”示范点,升级改造“顶云经验”纪念园,建设涵盖党建文化、“顶云经验”历史、石板井村变迁等内容板块的党建长廊,还与溥博教育合作共建党建文化广场,加入共青团“元素”,最终把石板井村村委、“顶云经验”纪念园、“顶云经验”陈列馆、大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关岭民族文化青年创业园串联成片,不断唱响擦亮“顶云经验”的文化旅游和研学品牌。

image.png

各地学生到大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活动

  “今年,‘顶云经验’陈列馆打造完毕并投入使用,成为县内外党建学习和教育研学的‘打卡点’,县里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和县委办共同组建了‘顶云经验’陈列馆管理办公室,县、乡、村三级均配置了讲解员,每年县财政还将拨付给10万元作为陈列馆的管理经费。”关岭县委组织部派驻石板井村的驻村干部张骏琪便是“顶云经验”陈列馆村级讲解员,他告诉记者,陈列馆中不仅有“顶云经验”的历史,还有关岭自治县的发展、变迁和成就,让前来研学的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顶云经验”,更加了解关岭。

image.png

石板井村党群服务中心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石板井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与基层治理、群众自治、宜居乡村有效结合,从责任心强、有群众基础的村贤寨老、致富带头人、企事业退休干部中选聘出联户长,组建起一套强有力基层自治队伍,并且这支队伍还兼具“乡村振兴顾问团”“乡风文明劝导工作队”等特性,不仅能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还能协助村委入户宣传政策、快速化解矛盾、整治不良风气。

image.png

石板井村镌刻着“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牌坊

  “以党建为引领,我村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黄俊说,原来村里隔三岔五就有酒席,炮仗声一天听到晚,自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创建宜居乡村之后,村委以此为契机,组织召开群众会,向村民征求意见,迅速修订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宜居乡村、基层治理、滥办酒席等内容归纳成通俗易懂接地气的8条规章制度,做到人人明了,条条清楚,句句明白。如今酒席变少了,炮竹声小了,村民纷纷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村子越发和美,邻里越发和睦。

image.png

石板井村美景如画

  此外,该村还在该县率先推行“两所联建”机制,由顶云街道司法所与派出所到村组建“法治工作室”,强化自治,宣传法治,弘扬德治,推进“三治”融合,不断增强民主法治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image.png

航拍顶云石板井村现貌

  在石板井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该村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寨”;2016年被贵州省民宗委评为“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被贵州省文体广电旅游局评为“3A级旅游景区”和“贵州省甲级村寨”;2023年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陈亮 二审 李隽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