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承人在赛场|王仁爱:射弩时,我最自信

2024-11-26 10:24:51    来源:   安顺新闻网      
年近50,头上已生出些许白发,最近眼睛也开始出现老花的迹象,但王仁爱还是站上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项目的赛场。6个小项,立姿、跪姿,传统弩、标准弩,单人项目、混合项目,他都没有缺席。


图片王仁爱获奖后与箭靶合影 (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供图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余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射弩,从30余岁踏上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一届又一届,如今已是王仁爱第5次参加运动会。在过去几十年中,他是仙马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是走出大山的外出务工者,也是苗族弓弩省级非遗传承人,是安顺学院体育学院“王仁爱射弩项目工作室”双师双能型教师……

“你问我为什么坚持到现在?因为只有在做这件事时,我才感觉自己还能和别人拼一下。”王仁爱的人生有很多选择,但他总会坚定地将射弩当作首选项。他说,射弩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的时候。


 


胜负在毫厘之间

11月23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个比赛日。与其他气氛热烈的竞赛场馆不同,上海外国语学院三亚附属中学体育馆内没有喧闹的助威声和欢呼声,观赛的人们紧盯着20米开外的箭靶,只是偶尔压低声音交谈几句。

民族传统弩男子立姿项目是本届运动会射弩竞赛的第一个比赛项目,云南、内蒙古、西藏都是这一项目的强队。王仁爱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利索地拿起弓弩,装箭、举弩、瞄准、射击。失误竟然在第一组射击时就出现了,一支箭在不合时宜的射击中“飞”到了8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合格的环数。他没有时间懊恼,而是在第一组射击结束后,选择将这支“不听话”的箭放在一边,另换了一支箭。

有惊无险,尽管第一组只拿下46环,但王仁爱在此后的3组射击中稳定发挥,顺利进入决赛。与气手枪射击项目规则类似,射弩资格赛成绩也不带入决赛,晋级者都站在同一起点,再次展开角逐。这次,王仁爱可不能再马虎了。



图片王仁爱获奖后向观众挥手致意 (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供图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第一组5箭过后,每射一箭都会淘汰掉环数最低的选手。很快,场上就只剩下王仁爱和西藏代表队选手嘎玛江村,两位都是这场比赛中的“神射手”,射击成绩竟也“神同步”,每一箭都射中了相同的环数。10支箭射完,两名选手的成绩完全相同,只能加赛2箭。

最后一箭,嘎玛江村率先射出,王仁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举弩的手也不自觉地微微发抖,准星飘忽不定,30秒射击时间迫在眉睫,王仁爱来不及再停下来调整了,在箭头对准靶心的一瞬间,他果断射出了最后一支箭。

依旧是同样的环数!全场观众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箭靶上。最后两箭环数相同的情况下,只能靠测量谁的箭杆距离靶心更近来分出胜负了。

“只有大约三四毫米的差距,让我拿下了这个一等奖。”赛后,回想起判定胜负的那一刻,王仁爱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极短的长度,如释重负地笑了。颁奖时,他特地换上自己的苗族服饰,郑重地接过了那枚宝贵的奖牌,赛场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他来自仙马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了。”王仁爱说这句话时流露出一丝不舍。



图片(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供图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如今他已近50岁,距离更近的标准弩箭靶在他有些老花的眼中变得模糊,曾经在骑摩托时摔伤过的腿也难以在跪姿射击中保持稳定。但他在这届运动会中还是报了6个项目,让自己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征途不留遗憾。

对于出生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猴场乡仙马村的王仁爱而言,射弩似乎是流淌在血脉之中的天赋。仙马村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村寨,苗族古歌、苗族“阿江”、苗族射弩都是这里的非遗“宝藏”。仙马村家家户户都有弓弩,这是当地民族历史留存下来的习俗,王仁爱家也不例外。

“过去,我们用弩狩猎、防身,现在,用来为家乡争取荣誉。”王仁爱用一句话概括了弩在仙马村的角色转变。用弩狩猎已成为远去的历史,只停留在老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中。随着时代变迁,狩猎早已被禁止,但仙马村的人们依然离不开射弩,选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一载体,为弓弩换一种传承方式。仙马村也因此项运动的发扬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奖牌村”,村民们凭借高超的射弩技艺为家乡争回了100多块奖牌,都保存在村里的陈列馆里,其中,当然有不少是由王仁爱贡献的。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王仁爱的父亲就代表家乡在外参加射弩比赛,因成绩优异而成为安顺射弩队的教练。从小耳濡目染,王仁爱自幼就对射弩这项运动非常熟悉。随着年龄增长,射弩技术也在长期练习中不断提高,到了20余岁时,王仁爱在教练孙安的引导下开始逐渐走上赛场。2007年,32岁的王仁爱首次站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大舞台,用手中的弓弩射下民族标准弩男子立姿和跪姿两个项目的一等奖,2010年,他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图片王仁爱在射弩中(省体育局供图)



这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励。此后,王仁爱在赛场上更加活跃,4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他连续参加了5届,并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的运动会中都拿下了一等奖,如今,他再次站上射击场,状态不减当年,又一次用稳健的激发证明了实力,也为被誉为“奖牌村”的仙马村再次增添了荣光。
 
为了热爱而传承

射弩固然是王仁爱最喜欢的事,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并不能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早年,他靠在家务农为生,后来,也随大流走出大山,前往上海等地打工。2023年,安顺市筹备参加第十届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向王仁爱发出召唤。

王仁爱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很快赶回了家乡。在这场省级比赛中,他和弟弟王仁俊为安顺市射弩团队斩获了1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一举拿下11块奖牌。


图片王仁爱身着苗族服饰领奖 (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供图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长期以来,王仁爱的参赛节奏都是如此:有比赛时,花几个月集训恢复“手感”,没有比赛时,便外出工作养家糊口。这在王仁爱眼中再正常不过,“对于有经验的老将来说,几个月集训就能找回比赛的感觉。”但前提是要全心投入。王仁爱对待训练非常认真,每天上午8点多,到了靶场就开始举起弓弩,中途几乎没有休息,午休结束后继续,一直持续到下午五六点。反复装箭、举弩、瞄准、激发……这样的循环对于王仁爱而言并不枯燥,反而充满吸引力。

是老将,也是非遗传承人。在家,王仁爱的兄弟、儿子都纷纷以运动员的标准陆续投入到系统训练之中,并出现在各类赛场上;在外,他也开始以教师的身份,承担起培养年轻力量的责任。2022年,安顺市正式成立射弩训练基地,并在安顺学院体育学院成立了“王仁爱射弩项目工作室”,为射弩运动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培养本土后继人才。

在王仁爱看来,传统弓弩的竞技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比赛环境、气候以及弓弩本身都会对比赛产生各种影响,当然,影响最大的是选手自身的心态,因此,一个射弩人才的成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他说:“射弩就是要在反复练习中慢慢体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技巧。”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仍在持续,来自全国各地的射弩运动员还在为荣誉拼尽全力。24日,王仁爱又在民族标准弩男子立姿的竞技中获得第二名;25日,传来最新捷报,在标准弩混合团体决赛中,王仁爱与队友一起再拿下一个一等奖。

虽然,他说这可能将是最后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他也表示:“不一定要参加比赛,带学员也好,为团队做后勤也好,只要射弩需要我,我就一定在。”时光流转,弓弩所承载的时代故事已经被改写,利箭不再瞄准猎物,却穿过了光阴,正中他热爱的“靶心”。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